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最新推荐
古先民生活图景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张意薇 陈耿 杨威胜 时间:2020-11-02 09:41:37 星期一

城池、村落被包裹在山海之间,或悠游惬意、或辛苦恣睢,这大概是古往今来海之南人们的基本生活图景。对于一些少数族群来讲,太多跌宕起伏的往事随着历史的冲刷归于杳远,而那些充满勃勃生机的经典场景却留在史册待人探寻。大到族群迁徙、建筑布局,小到屋宇立基、起居作息……今人有幸借由方志笔记细腻生动的笔触来透视海岛文明的往昔,从以笔墨所铺展的山海画卷中领略历史的深邃壮丽,并由衷赞叹海南岛先民面对生活的积极乐观。

清代《琼黎风俗图》中黎族干栏式船形屋。 陈耿 翻拍

就地取材吊脚房

海南岛中部有黎母山,四季如春,冬暖夏凉。宋代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记载:“海南四州(军)中,有黎母山。其山之水,分流四郡。”当时,海南的黎族分熟黎与生黎(按《桂海虞衡志》:不供赋役者名生黎;耕作省地供赋役者名熟黎),“熟黎所居,半险半易,生黎之处,则已阻深,然皆环黎母山居耳。”黎母山不仅是黎族的始祖山,还是仙山一般令人向往的存在:“若黎母山巅数百里,常在云雾之上……秋晴清澄,或见尖翠浮空,下积鸿蒙……其上之人,寿考逸乐,不接人世。”(《岭外代答》)此地水泉甘美,若及高处,更如处桃源仙境,居于其间能得享长寿安乐。山水怡然,海岛较早的先民就以黎母山为中心,向四野延伸,繁衍生息。

海南山居的屋宇最大可能地契合了海岛的环境,黎族的民居颇有特色:“居处架木两重,上铺以草如楼,呼曰栏房。上以自居,下以畜牧……”(《咸宾录》)黎人的栏房从古越“依树积木,以居其上”的“干栏”式巢居能找到雏形。所谓“干栏”式建筑,就是上居人下养牲畜。黎人依据气候和地理条件,改良了这种竹木结构建筑:形长且阔,茅檐低矮,状若覆舟,亦称船形屋。

船形屋有高架、低架之分,房顶的圆拱造型利于抵抗台风侵袭,茅草屋面有防湿、防瘴、隔热的功能。俗语云:“一条竹竿挂家当,三个石头做个灶。”房屋中的三石灶是一种由一块木板和三块石头搭成的原始灶台,可以席地炊煮。灶上置有烘物架,挂着需要烘干的粮食、种子、肉类、衣物等。船形屋所用的茅草、泥巴、木头或竹子等建筑材料都是就地取材,天然素净、质朴无华。可说是简单的屋宇安置了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旧俗中,黎族青年的婚恋比较自由,女孩十三四岁,会搬到父母为其准备的隆闺单独居住。隆闺作为主建筑的附属品,小巧玲珑,别具特色。另外,为长者或者首领建造的房屋称“隆奥雅”(黎族的长者或首领称“奥雅”),这种房屋用料厚重、结实,比普通的船形屋高大宽敞。如今在东方玉龙山山脚下的白查村以及昌江霸王岭腹地的洪水村等地,还可以看到这种保留了黎族传统特色的船形屋。

虽然居住、炊饮、畜牧等功能一应俱全,不过黎族把盥洗安排在山川之间,宋代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细致生动地描绘了一幅黎女沐浴图:“群浴于川,先去上衣,自濯,乃濯足,渐升其裙,至顶,以身串入水。浴已,则裙复自顶而下,身亦出水。”这其实是黎族妇女穿着“贯头衣”和“公式裙”群浴的情形,自在欢乐,一派天然。

生活在群山之间的还有苗族。苗族主要是明代开始迁徙而来,开始没有固定居住点,往往是一年一砍山、几年一搬家,生活方式和黎族类似,过着迁徙不定的游牧生活。清龚柴的《苗民考》可说是过去苗民的生存写真。传统的苗寨“斩木结茅,以蔽风雨”,后来逐渐有了瓦屋,但是相对低矮。分家单独居住的也有上居人下养牲畜的高架屋。苗民一种别致朴素的取暖方式是用三叉木支在洞板旁,烧火烤背,板子烧焦则换一块。苗民冬月间有灭旧火、换新火的扫寨活动,这是由来已久的集体防火保寨习俗。

(编辑:陈德文)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