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
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
向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健在的
志愿军老战士老同志等
颁发“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
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海南全省共有731人符合申领条件
近日,海南日报记者走访了3位
居住在海南的
获得“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
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的
志愿军老战士
听他们讲述抗美援朝战场上的烽火岁月
桂会山在抗美援朝时期的证书。
成志雄:哪管敌机疯狂,确保道路通畅
“人在,桥在,炸断了就修,修完再被炸,再修,这是我们每天随时都要接受的任务。”与电影《金刚川》里的那一幕相似,作为一名工兵,家住澄迈县中兴镇和信农场的抗美援朝老兵成志雄,也曾和他的战友们,用血肉之躯保障着交通线的畅通。
1951年2月,成志雄跟随所在部队志愿军47军139师417团跨过鸭绿江入朝参战。此时,他是团属工兵连中的一名战士。
从1951年2月到1954年9月回国,在朝鲜三年多的日日夜夜,成志雄和战友们大部分时间都奋战在第一线,他们的任务是修桥、铺路、清除地雷,保证交通的通畅。
刚刚跨过鸭绿江,成志雄就目睹了美军的种种暴行。朝鲜境内,整个城市被美军飞机炸平,部队在朝鲜行军了好几天,没有看到一处完整的房子。
成志雄所在的部队多次遇到美军的飞机空袭,经常是黑压压地几十架从头上掠过,密密麻麻的炸弹从天而降,爆炸后整个大地都在震动。
由于担心暴露引来敌机轰炸,部队全部改为夜间行军,所有车辆开着昏暗的防空灯,后车盯着前车的尾灯,小心翼翼地行进。路两边每隔一段就有防空哨兵站岗,一旦听见敌人飞机接近,哨兵就鸣枪示警,卡车迅速关灯隐蔽。
虽然没有举起枪直接参加一线的战斗,但成志雄和战友们的任务却十分重要:美军飞机一旦把公路、桥梁炸毁,运输车队的车就走不了,弹药等急需物资就无法及时运往前线,这就需要工兵们在最短的时间里,把被炸断的公路和桥梁修好。
在成志雄的记忆里,他和战士们最痛恨的要数美军投下的一种能在半空中爆炸的炸弹,这是美军专门针对朝鲜的多山地地形制造的。这种炸弹在未落地时就起爆,弹片在天空中如雨点般落下,杀伤范围非常广,不少战友因此付出了年轻的生命。
“那个时候,哪管天上飞机在狂轰滥炸,我们心里只有一个念想,就是怎样把道路和桥梁尽快修好。”成志雄说,抢修过程中,没有一个人在美军飞机的炸弹和扫射下退缩。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成志雄随部队回国回到了老家广东信宜,结婚生子后,很快又被派往海南省国营和岭农场工作,担任过农场采购员和工会主席。
时至今日,硝烟散尽,老兵已年过九旬,但在他的脑海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永远不能忘记,他时常在家中唱起。成志雄说,在那个年代,所有的战士都有一腔热血,奋勇杀敌,保家卫国,很多人为此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们才是真正不朽的英雄。
中国人民志愿军老兵桂会山。
桂会山:停战后驻守,援朝重建家园
10月24日,得知记者要来采访自己,定安县国营金鸡岭农场罐头厂退休职工、83岁高龄的桂会山穿戴整齐,戴好纪念章,早早地站在位于金鸡岭农场十五队的家门口等候。
停战协定签订后的几年时间里,中国人民志愿军一部分驻守在朝鲜,在维护停战协定的同时,参加朝鲜经济恢复和建设,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医治战争创伤,桂会山便是其中的一员。
“我是1956年3月从四川宣汉县老家参军的,入朝参加战后重建。” 桂会山说,虽然他随同部队赶赴朝鲜时,朝鲜停战协定已经签订近3年,但这场战争给朝鲜人民带来的伤害却不小。
由于时间久远,桂会山已回忆不清当年部队驻地的地名,但在他的记忆中,战争过后,朝鲜各地百废待兴。驻地附近,虽然经过了前期的重建,还是能看到一些战斗遗留下来未被填平的弹坑,距离驻地不远处的一个城镇里,建筑几乎被炸平,驻地所在的村里,有几户人家,房子都是用茅草搭建的,而且家里大多数只有妇女、老人和孩子。
在桂会山的印象中,那个时候,战士们在朝鲜的生活还是非常艰苦的,虽然随着运输恢复通畅,饮食相对于战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由于朝鲜大量的房屋被毁,重建工作量巨大,很多战士还住在简易的营房里。
作为师属炮兵团的一名战士,因在军事训练中表现出色,桂会山在入朝的第二年就荣获了一级技术能手称号。
除了日常的军事训练,桂会山和战友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参与朝鲜的重建工作,农忙的时候帮助朝鲜群众收割庄稼。
那时,朝鲜各地都需要重建,建筑材料极其缺乏。由于当地缺乏燃料烧制瓦片,桂会山所在的连队就因地制宜,在驻地用水泥浇筑瓦片,不仅解决了无法烧制的问题,而且成型速度快。
短短两年时间,桂会山和战友们在驻地附近为当地建起了一所小学,群众的房屋全部从草房改建成了瓦房。
1958年,部队完成任务集结回国。开拔那天,当部队吹起整装集合的号角,部队驻地附近的群众,男女老少都穿着民族服饰,为战士们举行最隆重的欢送仪式。少年团团员排着队向战士们敬礼,姑娘们给战士们献上鲜花,朝鲜群众眼含着泪花与战士们难舍难分,欢送队伍绵延十多公里,这一动人场景,令桂会山终生难忘。
1960年,桂会山所在部队接到了新的命令,用一个月的时间回四川老家探亲,然后开拔来到海南岛,他们统一转为开发海南岛的建设大军,在荒山开荒种植橡胶。
在这新的“战线”上,桂会山同样也因在开垦中表现出良好作风和优良品质,为海南农垦事业作出突出贡献,在1963年荣获广东省先进工作者称号。
中国人民志愿军老兵朱荣衢。
朱荣衢:援朝英武保家国 归来讲台淡如墨
“这是当年祖国的慰问团给我们发放的慰问针线包,这是当年我获得的三等功奖章,这是在后期战事不太紧张时,摄影干事为我拍摄的照片……”10月25日,当海南日报记者来到海南师范大学退休教师朱荣衢家中采访时,他从书房书柜的一个铁盒中拿出了他珍藏的这些宝贝。端详着它们,老人的思绪飞回到参与抗美援朝战场的日子中。
弃笔从戎 第一次入朝圆满完成任务
今年87岁的朱荣衢出生在四川省黔江县(今属重庆市),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县里的年轻人报名参军热情高涨,1951年4月,初中毕业的他,和同学一起相约报名参军。
“县城里的年轻人基本上都报名了!”朱荣衢说,当年仅有11万人的黔江县就有7000人参加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斗。
1951年秋天,朱荣衢作为志愿军19兵团新兵补训师中的一员,第一次进入朝鲜。
第一次踏出国门作战,新兵们士气高涨,一路高唱着军歌。当军列行驶至安东(今丹东)鸭绿江铁桥时,铁桥我方守军命令他们立刻停止唱歌。原来,守军负责监听天空中的敌机声,歌声会干扰他们的对空判断。“那一刻,我才感受到了前线的紧张气氛。”朱荣衢回忆,进入朝鲜后的所见所闻,让他深刻地感受到,作为一名战士,他们随时随地都可能牺牲。
刚刚进入朝鲜不久,朱荣衢所在的班接受了负责运送伤员回国的任务。因为车辆缺乏,护送伤员的队伍只能抬着担架步行,一路人马走走停停,不断躲避敌机的袭扰,护送着伤员向着祖国的方向进发。
第一次入朝,朱荣衢和战友圆满完成了护送伤员回国的任务。
坚守坑道
战斗在对敌最前沿
1952年1月6日,朱荣衢在上级的安排下,跟随部队第二次入境朝鲜,成为志愿军63军188师652团团属人力运输连的一名战士。
朱荣衢所在的部队驻守在朝鲜开城附近一处名为龙角山的山坡上,依托坑道与敌人对峙,山下海岸不远处便是江华岛。在阵地上,朱荣衢甚至能听见对面美军士兵的说话声,站在坑道口,停泊在江华岛边上的美军航母也是看得一清二楚。
人力运输连的任务是向前线阵地搬运弹药,战斗间隙,他们还要向山内掘进坑道,打通各个连队之间的坑道交通。
虽然坑道和阵地的直线距离不远,但因担心美军飞机扫射造成重大伤亡,交通沟被设计成迂回曲折的形状,每次搬运路程来回长达数公里,战斗最激烈的时候,一晚上需要来回搬运两三次。每次搬运工作结束后,朱荣衢全身都被汗水浸透,湿透的军装在冰冷的夜晚又快速结冰。
在坑道内,朱荣衢和战友们的休息处是用树枝搭建起来的简易床,为了防潮,每个坑道内都会摆放一只空汽油桶,桶内24小时不间断地燃烧着树枝。虽然朱荣衢对潮湿的坑道很不习惯,但每夜高强度的劳动后,他和战友们很快就会睡去。
“每名战士一年配发8双解放鞋,人力运输连的战士鞋子磨损很快,8双鞋很快都被磨坏,这时,步兵战友们就会向我们支援他们穿不完的鞋子。”在朱荣衢的印象里,上冈岭战役后,连里的口号是“挖通龙角山,创造第二个上甘岭!” 就这样,依托着坚固的坑道,朱荣衢所在部队像钉子一样牢牢地钉在最前沿阵地上,他也因在坑道作业中表现出色,荣立了三等功。
朱荣衢抗美援朝时期的老物品。
冲锋在前
面对细菌弹毫无畏惧
地处战斗的最前沿,朱荣衢所在的部队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他印象最深的是,1952年上半年,他和战友们与美军细菌弹的斗争。
“我方坚固的坑道让美军久攻不下,他们向我们阵地投放了细菌弹。”朱荣衢回忆,团里开始抽调一些有文化基础的战士,参加反细菌战的工作,他便是其中的一员。
由于阵地不断受到美军飞机和大炮的袭扰,在阵地坚守几个月下来,战士们都可以通过听声音来判断炮弹是从哪个方向飞来,落点在哪里,甚至可以听出落下来的炸弹种类。
“美军飞机从阵地上掠过,炸弹落地后,只要听见‘噗’的一声闷响,我们就知道美军投放的炸弹是‘细菌弹’!”朱荣衢说,因为这种炸弹不会爆炸,落地后弹体就会散开释放出虫子。这个时候,他和战友们就会在团部卫生员的带领下,背负装满药剂的喷雾器,第一时间冲向细菌弹落地处,开始消杀工作,防止细菌扩散。
“细菌弹落地之处,四周遍布跳蚤、苍蝇,还有各种叫不上名字的虫子。”朱荣衢说,参加消杀任务的战士都知道近距离接触细菌可能会被传染,而且在消杀的过程中身体暴露在坑道外,还有被敌人狙击手和炮火攻击的危险,但每次发现这种炸弹,大家都会义无反顾地冲上前去,因为大家都知道,身后不远处,就是他们的战友,如果这个时候动作稍慢,各种携带细菌的虫子可能就会飞入我方阵地,造成大面积的感染。
在朱荣衢的印象里,美军向志愿军阵地投放细菌弹的行为断断续续持续了近半年。那段时间,战士们和国内的通信一度中断。后来他们才知道,因担心信件会将细菌携带至国内扩散,他们从前线写给家人的信,全部被积压在了中朝边境的新义州,直到美军的细菌战结束。
朱荣衢在朝鲜的老照片。
卸甲归国
深耕三尺讲台数十年
1952年冬天,朱荣衢调任团部文化教员。1953年7月27日下午,在坑道中的朱荣衢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团长嘱咐他:“小朱,晚上7点准备好广播,有重大新闻!”
晚上7点整,朱荣衢和战士们在广播里听到停战协定签订的新闻时,在坑道内欢呼雀跃,但停战协定在三个小时后才正式生效。那一晚,阵地外震耳欲聋,坑道外的阵地被各种爆炸的炮弹照亮,双方都在停战前的最后三个小时打出最多的炮弹。
晚上10点,炮声戛然而止,战士们开始了彻夜的庆祝。第二天一早,朱荣衢走出坑道,看到了此前从未看到的壮观景象,走出坑道的战士站满了山坡,尽情享受多日未见的阳光,在山坡上晾晒已发霉多日的被服。
从朝鲜回国几年后,朱荣衢以准尉军衔转业离开了部队。出于对文学的热爱,他选择了继续读书考取大学,几经辗转最终选择在海南师专(海南师范大学的前身)中文系担任教师工作,从此走上了立德树人、传承国学的粉笔生涯。
在海师的工作中,朱荣衢曾担任中文系副主任。数十年的教学生涯里,朱荣衢培养了诸多学子,对于讲台始终保持着一如既往的热爱。
1993年10月,朱荣衢退休后并没有选择离开讲台,而是担任海南省老年大学老师,讲授《古诗词欣赏》,现已是省老年大学终身顾问。
从当年弃笔从戎成为一名保家卫国的战士,再到耕耘三尺讲台桃李满天下,87岁高龄的朱荣衢依旧继续在自己的人生“战场”上,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为社会发挥着余热。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