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最新推荐
敬礼!烽火岁月最可爱的人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李磊 袁琛 时间:2020-11-02 09:41:54 星期一

中国人民志愿军老兵朱荣衢。

朱荣衢:援朝英武保家国 归来讲台淡如墨

“这是当年祖国的慰问团给我们发放的慰问针线包,这是当年我获得的三等功奖章,这是在后期战事不太紧张时,摄影干事为我拍摄的照片……”10月25日,当海南日报记者来到海南师范大学退休教师朱荣衢家中采访时,他从书房书柜的一个铁盒中拿出了他珍藏的这些宝贝。端详着它们,老人的思绪飞回到参与抗美援朝战场的日子中。

弃笔从戎 第一次入朝圆满完成任务

今年87岁的朱荣衢出生在四川省黔江县(今属重庆市),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县里的年轻人报名参军热情高涨,1951年4月,初中毕业的他,和同学一起相约报名参军。

“县城里的年轻人基本上都报名了!”朱荣衢说,当年仅有11万人的黔江县就有7000人参加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斗。

1951年秋天,朱荣衢作为志愿军19兵团新兵补训师中的一员,第一次进入朝鲜。

第一次踏出国门作战,新兵们士气高涨,一路高唱着军歌。当军列行驶至安东(今丹东)鸭绿江铁桥时,铁桥我方守军命令他们立刻停止唱歌。原来,守军负责监听天空中的敌机声,歌声会干扰他们的对空判断。“那一刻,我才感受到了前线的紧张气氛。”朱荣衢回忆,进入朝鲜后的所见所闻,让他深刻地感受到,作为一名战士,他们随时随地都可能牺牲。

刚刚进入朝鲜不久,朱荣衢所在的班接受了负责运送伤员回国的任务。因为车辆缺乏,护送伤员的队伍只能抬着担架步行,一路人马走走停停,不断躲避敌机的袭扰,护送着伤员向着祖国的方向进发。

第一次入朝,朱荣衢和战友圆满完成了护送伤员回国的任务。

坚守坑道

战斗在对敌最前沿

1952年1月6日,朱荣衢在上级的安排下,跟随部队第二次入境朝鲜,成为志愿军63军188师652团团属人力运输连的一名战士。

朱荣衢所在的部队驻守在朝鲜开城附近一处名为龙角山的山坡上,依托坑道与敌人对峙,山下海岸不远处便是江华岛。在阵地上,朱荣衢甚至能听见对面美军士兵的说话声,站在坑道口,停泊在江华岛边上的美军航母也是看得一清二楚。

人力运输连的任务是向前线阵地搬运弹药,战斗间隙,他们还要向山内掘进坑道,打通各个连队之间的坑道交通。

虽然坑道和阵地的直线距离不远,但因担心美军飞机扫射造成重大伤亡,交通沟被设计成迂回曲折的形状,每次搬运路程来回长达数公里,战斗最激烈的时候,一晚上需要来回搬运两三次。每次搬运工作结束后,朱荣衢全身都被汗水浸透,湿透的军装在冰冷的夜晚又快速结冰。

在坑道内,朱荣衢和战友们的休息处是用树枝搭建起来的简易床,为了防潮,每个坑道内都会摆放一只空汽油桶,桶内24小时不间断地燃烧着树枝。虽然朱荣衢对潮湿的坑道很不习惯,但每夜高强度的劳动后,他和战友们很快就会睡去。

“每名战士一年配发8双解放鞋,人力运输连的战士鞋子磨损很快,8双鞋很快都被磨坏,这时,步兵战友们就会向我们支援他们穿不完的鞋子。”在朱荣衢的印象里,上冈岭战役后,连里的口号是“挖通龙角山,创造第二个上甘岭!” 就这样,依托着坚固的坑道,朱荣衢所在部队像钉子一样牢牢地钉在最前沿阵地上,他也因在坑道作业中表现出色,荣立了三等功。

朱荣衢抗美援朝时期的老物品。

冲锋在前

面对细菌弹毫无畏惧

地处战斗的最前沿,朱荣衢所在的部队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他印象最深的是,1952年上半年,他和战友们与美军细菌弹的斗争。

“我方坚固的坑道让美军久攻不下,他们向我们阵地投放了细菌弹。”朱荣衢回忆,团里开始抽调一些有文化基础的战士,参加反细菌战的工作,他便是其中的一员。

由于阵地不断受到美军飞机和大炮的袭扰,在阵地坚守几个月下来,战士们都可以通过听声音来判断炮弹是从哪个方向飞来,落点在哪里,甚至可以听出落下来的炸弹种类。

“美军飞机从阵地上掠过,炸弹落地后,只要听见‘噗’的一声闷响,我们就知道美军投放的炸弹是‘细菌弹’!”朱荣衢说,因为这种炸弹不会爆炸,落地后弹体就会散开释放出虫子。这个时候,他和战友们就会在团部卫生员的带领下,背负装满药剂的喷雾器,第一时间冲向细菌弹落地处,开始消杀工作,防止细菌扩散。

“细菌弹落地之处,四周遍布跳蚤、苍蝇,还有各种叫不上名字的虫子。”朱荣衢说,参加消杀任务的战士都知道近距离接触细菌可能会被传染,而且在消杀的过程中身体暴露在坑道外,还有被敌人狙击手和炮火攻击的危险,但每次发现这种炸弹,大家都会义无反顾地冲上前去,因为大家都知道,身后不远处,就是他们的战友,如果这个时候动作稍慢,各种携带细菌的虫子可能就会飞入我方阵地,造成大面积的感染。

在朱荣衢的印象里,美军向志愿军阵地投放细菌弹的行为断断续续持续了近半年。那段时间,战士们和国内的通信一度中断。后来他们才知道,因担心信件会将细菌携带至国内扩散,他们从前线写给家人的信,全部被积压在了中朝边境的新义州,直到美军的细菌战结束。

朱荣衢在朝鲜的老照片。

卸甲归国

深耕三尺讲台数十年

1952年冬天,朱荣衢调任团部文化教员。1953年7月27日下午,在坑道中的朱荣衢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团长嘱咐他:“小朱,晚上7点准备好广播,有重大新闻!”

晚上7点整,朱荣衢和战士们在广播里听到停战协定签订的新闻时,在坑道内欢呼雀跃,但停战协定在三个小时后才正式生效。那一晚,阵地外震耳欲聋,坑道外的阵地被各种爆炸的炮弹照亮,双方都在停战前的最后三个小时打出最多的炮弹。

晚上10点,炮声戛然而止,战士们开始了彻夜的庆祝。第二天一早,朱荣衢走出坑道,看到了此前从未看到的壮观景象,走出坑道的战士站满了山坡,尽情享受多日未见的阳光,在山坡上晾晒已发霉多日的被服。

从朝鲜回国几年后,朱荣衢以准尉军衔转业离开了部队。出于对文学的热爱,他选择了继续读书考取大学,几经辗转最终选择在海南师专(海南师范大学的前身)中文系担任教师工作,从此走上了立德树人、传承国学的粉笔生涯。

在海师的工作中,朱荣衢曾担任中文系副主任。数十年的教学生涯里,朱荣衢培养了诸多学子,对于讲台始终保持着一如既往的热爱。

1993年10月,朱荣衢退休后并没有选择离开讲台,而是担任海南省老年大学老师,讲授《古诗词欣赏》,现已是省老年大学终身顾问。

从当年弃笔从戎成为一名保家卫国的战士,再到耕耘三尺讲台桃李满天下,87岁高龄的朱荣衢依旧继续在自己的人生“战场”上,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为社会发挥着余热。


(编辑:陈德文)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