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广坝水库。 受访者供图
建在海南岛第二大河——昌化江上的大广坝水库,是目前海南省第二大水库,发电量在全省水电站中排名第一;它也是海南建省后,第一个列入国家“八五”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
大广坝水库的供水区域覆盖整个海南岛西部平原,灌溉农田面积达19.5万亩,有效解决了西部缺水问题,并平均每年发电超5亿千瓦时,被誉为开发海南西部的一把“金钥匙”。
日军为掠夺资源曾在此筑坝
古人兴利以水利为大。对海南岛西部来说,水利工程更是生命线工程。
相比东部,海南岛西部位于夏季风背风侧,降水较少,但纬度低,终年高温蒸发旺盛,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气候干燥,很容易发生干旱。
然而,历史上水利设施却长期缺位。陈铭枢于1933年编纂的《海南岛志》中记述:“本岛农田,多属高原,水利未辟,旱灾时生。收获之丰歉,全视天时以为转移”。
其实,海南岛地形中间高耸、四周低平,梯级结构明显,加上地处热带,降雨量大,修建水利工程有很多有利条件。在昌化江中下游的东方市境内,就有一段长达40多米落差的天然跌水,是筑坝蓄水和修建水电站的绝好位置。
这样好的资源,却首先被日军侵占了。1941年,为提供电力支撑掠夺岛上矿产资源,日本人在昌化江这段40多米落差的天然跌水,筑混凝土拦河坝,开凿渠道引水,于1942年建成东方水力发电厂。
1949年出版的《海南岛新志》记述:“东方之水力发电厂,利用昌化江水力发电,发电能力5000千瓦。石碌矿山及其工场动力与北黎、八所照明所仰给也。”
大广坝水库附近一些老人还见证了侵华日军为掠夺海南资源犯下的无耻、残暴的罪行。“那时村里每家每户都要轮流抽调一人去干工,三天一轮,不去的话就打。”东方市大田镇马龙村老人吴亚本回忆起那段经历时曾说。
新中国成立后,在兴建小水电的浪潮中,1972年~1975年间,当时的海南区水电局也在附近建成了小广坝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3000千瓦。
改革开放前,在昌化江冲出崇山峻岭准备进入台地平原前的黄金位置,已经建成了两座小水电站。
(编辑:陈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