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山遗址“整个地层全是陶片” 东南沿海史前文化序列基本建立
在目前正在进行的万宁神州半岛湾仔头史前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一米多深的考古坑口已被工作人员根据土质形状、颜色、所含杂质情况在剖面划线分层。“根据土质和土色的不同,我们分辨除了不同的地层年代,分别为现代地层、宋代地层和新石器时代地层。”王明忠说。
新石器时代是史前人类文化演进的最后阶段,这一时期,地球的气温开始逐渐变暖。为了适应新的环境,人类开始临水源聚族而居,从依赖采集狩猎等天然赏赐过渡到原始生产阶段。他们居住在邻近河水、溪水的坡地,开始结茅为庐,磨制石器、发明陶器……

桥山遗址出土陶器盖。
“海南的新石器时代遗存主要分布在滨海平原和靠近河流的台地、阶地上,向外可打鱼,向内可打猎。所以沿海地区的河流旁边,或许就有遗址。”王明忠介绍说,湾仔头村北依老爷海,土地肥沃,正适合靠采摘、捕鱼为生的史前人类居住。
事实上,海南东南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早已引起诸多关注。自2012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海南省博物馆联合在海南岛开展田野考古调查工作,先后发掘了陵水县桥山、莲子湾以及三亚市英墩三处史前遗址,不仅发现丰厚的贝壳堆积,还有罐、钵、杯等种类丰富的夹砂陶,其中桥山遗址为海南地区迄今发现最大的史前遗址之一,其堆积之丰厚、遗物之丰富、保存之完好在整个华南地区都极为罕见。
“你能想象吗?整个地层密密麻麻全是陶片!”王明忠还记得,让联合考古队欣喜若狂的还有在桥山遗址发现的海南首座史前墓葬。虽然只挖掘出土了头骨残片和部分胫骨,没有随葬品,但墓葬却有八个柱洞环绕四周,因此专家推测墓葬上原本应该有建筑。
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及出土遗物特征,这次发掘使得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首次建立起“英墩早期文化遗存” (距今6000至5500年间)→“莲子湾文化遗存” (距今5000年)→“桥山文化遗存” (距今3500至3000年)的基本年代框架。2016年1月,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入选2015中国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
仿佛无字书一般的史前历史仍有许多谜团待解:与其他遗址还出现贝类堆积、三角灶等情况不同,桥山遗址有大量陶器集中放置且在原地破碎,这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这还需要进一步的考古研究和发掘才能揭开其中的缘由。

桥山遗址出土陶纺轮。
(编辑:陈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