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银块上有“符号” 特殊文物讲述时代发展脉络
在海南省博物馆二楼海南历史陈列展厅,一枚小小的“朱庐执刲”银印安静地陈放在展柜内,每天都接受诸多观众的到场参观,其中不乏慕名而来的观众。
小小银印背后,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1984年5月,在海南岛西南部的乐东志仲镇潭培村,一个名叫刘清高的黎族农民在村后山坡上种植橡胶时,在地面下0.3米深处挖出了一个小小的银块,银块上面似乎还刻有弯弯曲曲的符号。
从当年的仲夏到了次年的1月,这枚小印的价值还不为人知,直至我国著名文物鉴定专家,全国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史树青先生一行来海南各地巡回鉴定文物,小印迎来它此生的“伯乐”。经史树青先生鉴定,这是一枚2000多年前的西汉银印。此印是西汉朱卢县执刑律之官印,系汉王朝对有功的朱卢县军政首领钦封时的赐印,充分说明了中央政权对海南岛的管理与统治。
“朱庐执刲”银印是海南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一枚古代官印,是研究汉代海南历史地理和政权设置的重要实物资料。随后,考古人员在银印发现地附近开展调查发掘,但并未发现汉代地层或是相关遗址、墓葬。为什么会在海南岛西南部出土这枚银印?这枚印章缘何流落乐东?如此一枚瑰宝,怎么会在一个遥远的山村出现?由于缺乏更多的出土文物以及文献佐证,有关这枚“朱庐执刲”银印的身世也等待后人继续释疑解惑。

落笔洞遗址出土的华南虎下颌骨化石。
历史久已尘封,但细心的考古人员,总能从留存的遗迹中,还原历史,告知今日。
1983年前后,在海南岛南端的三亚与陵水交界处,连续发现梅山塘、干教坡、番岭坡和土福湾等4处唐宋时期古代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伊斯兰教徒古墓群。这些古墓的形制和葬俗都较为独特,墓内无葬具和随葬品,仅在墓穴前后各置一块珊瑚石碑,石碑的正面雕刻有云、月、花朵、树枝等图案,文字内容多为《古兰经》经文、死者的名字和死亡日期。按墓碑形制,可分为唐宋、宋元两期。
王明忠告诉记者,海南伊斯兰教徒墓的出现应与阿拉伯人的海上贸易活动有关,他们形成了海南岛最早的回族先民,成为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又一见证,为研究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重要实证。时至今日在三亚市凤凰镇,仍保留有回辉、回新两个回族村,诉说着海上丝绸之路繁盛之时海纳百川的文化盛景。

“朱庐执刲”银印复制品。
(编辑:陈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