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片露端倪
“已得淡水,食之甚甘,掘地不过丈余耳,余尝之,果甚甘美,即以名甘泉岛,勒石坚桅,挂旗为纪念焉。” 1909年,清朝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巡海时发现此岛中部低地有淡水井两口,井水甘甜可饮用,“甘泉岛”因此得名,而这口甘泉却在更早之前就已经被人类享用。
在岛上生活离不开淡水,甘泉岛是我国西沙群岛中为数不多的有淡水的岛屿,渔民祖辈总结的航海针经书或《更路簿》多有记载,我国古代渔民、商船远洋可以在此临时补充淡水乃至居住等待救援。
由于岛屿周边礁石过多,不利于渔民渔船开展近海作业,因此甘泉岛并无常驻居民。如今的甘泉岛是一座无人岛,岛上保持着非常原始的生态环境。甘泉岛的考古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1974年3月,解放军战士在甘泉岛的西北部挖出了7件唐宋瓷片,这也成为西沙群岛岛屿考古的发端之一。
唐宋瓷片的重见天日让考古界兴奋不已,同年广东省博物馆和海南行政区文化局的文物工作者们在此基础上对甘泉岛进行首次考古调查,采集和试掘出37件瓷片。其中11件为唐至五代的青釉瓷器;26件是宋代的青白釉瓷器,这些残件的“真实身份”有宋代青釉四系罐的口沿、青白瓷粉盒、划花平底碗,考古人员同时还发现了一片铁锅的口沿。
不过,在岛上挖掘出的全部瓷片都没有被海水冲刷和珊瑚包裹的痕迹。瓷片既没有被海水浸泡,也未被粘上珊瑚,那么就可能证明,这些瓷器不是被海潮冲上岸的,而是由古代先民直接带上岛的,文物就这样在无形中透露出了它们的“身世”。
02号甘泉井。
(编辑:陈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