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最新推荐
古沉船拼凑中国的“大航海时代” 南溟奇甸 华光重现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王迎春 时间:2020-12-21 09:37:18 星期一

丝路往事,穿梭千年,广袤无垠的南海,是太平洋与印度洋天然的海上走廊,络绎不绝的商船扬帆穿行。在长期的海上通商贸易及生产、生活活动中,南海诸岛众多岛礁及其海域都遗留下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行至今日,海南在水下考古领域的调查与发现,已经成为打开中国“大航海时代”历史宝藏的一串钥匙,“海底沉船”无疑是当中最为闪闪发光的一把。

湿浸浸的枯株朽木沉睡在海底,无尽地熬煮着时间,对乘风破浪的往日缄默不语。那个枯木消逝前的春天里,它们也曾在拼凑搭接后,满载货物,浩浩荡荡地航行在海上丝绸之路上,让对外贸易的天堑也变通途。

一位历史学者曾以“失忆的海洋”来感叹中国蓝色往事的追溯之难,史料的破碎断裂让这段历史如碎片一般散落四方。而水下考古“唤醒”了在海底长久沉睡的众多古代沉船,如同一片片珍贵的拼图,拼凑起中国历史上失落已久的“大航海时代”。

华光礁出水陶瓷器。

沉睡的古船

从暗无天日的海底被打捞起来,粗大的木头让人感受到这艘远洋商船的规模,511块船板经过3D激光扫描、拍照以及后期整理建模,还原出“华光礁1号”的前世今生。这艘定格在历史汪洋中的“华光礁1号”,是我国在西沙群岛的远海地区发掘的第一艘古代沉船,该地点发现的沉船和遗物是我国南宋时期海外贸易的重要史迹。

《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着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航行路线,在这满载辉煌的丝绸古道之中,明珠璀璨,生机无限。海南岛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从东南沿海到东南亚的商贸枢纽,是波斯和阿拉伯商船来往于广州、泉州、扬州等通商口岸的中转站和补给站。

“舟舶往来,唯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唯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矣。”西沙群岛暗礁众多,在古代航海者眼中,这是一段令人生畏的航程。尽管危机四伏,但商人们仍然趋之若鹜。

八百多年前,有一艘满载货物的商船从福建泉州港扬帆启航,向西南方向出发。谁也没有料到,当船航行到西沙群岛的华光礁时,一切都折戟沉沙,石沉大海,直到1996年才被中国渔民发现。在1998年的西沙群岛水下考古调查中,西沙水下考古队对深埋海底的“华光礁1号”沉船遗址进行发掘,沉睡多年的商船终于重见天日。

水下沉船实质上是人们在水下发现的最大文物,它既是所有水下古代船货的承载体,同时也是我国古代造船工艺及远洋航海技术的完整再现,其文物价值之高,提取及保护难度之强,都超乎想象。

海洋出水的古代木质沉船,在海水中浸泡了几百年,木材腐蚀严重,含水量高。饱水的木质文物在进行长期保存前必须进行脱水干燥处理,然后才能进行船体复原。

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上平如衡,下侧如刃,善走深海远洋,破浪而行,经专家判断,“华光礁1号”的真身是一艘“福船”,即南宋时期福建造的海船,与广东造的“广船”、浙江造的“浙船”并称为宋元时期三大海船。福船的多重板结构、水密隔舱、鱼鳞搭接技术展现了宋元时期中国造船技术的先进水平,使之成为宋代远洋木帆船航行的主力船型。

在沉船的残骸中,“水密隔舱”的痕迹让人很是惊奇。这一自唐代发明的造船技术,是将从头到尾贯通的整个船舱用木板分割为一个个独立的舱区,即便其中一个舱区破损进水,船只仍然能够保持足够的浮力。水密隔舱技术不仅提高了船舶的抗沉性能,还增加了远航的安全性能,“华光礁1号”也是中国第一次发现的有六层船体构件的古船。

但即便拥有如此巧妙的设计,这艘大船还是逃不过沉没的宿命,数百年来委身海底,历经浪击沙掩。考古队员在考古发掘中发现,华光礁的礁盘上仅留下了沉船的下部结构残骸,而上层甲板全无踪迹。据此推断货船是在靠近华光礁处航行时,因驾船或操控失误,导致船只被风浪托起,抬入到礁盘内的浅水珊瑚丛中搁浅,并造成船体破碎,成为沉睡在海底的丝路秘密。

(编辑:陈德文)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