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往事,穿梭千年,广袤无垠的南海,是太平洋与印度洋天然的海上走廊,络绎不绝的商船扬帆穿行。在长期的海上通商贸易及生产、生活活动中,南海诸岛众多岛礁及其海域都遗留下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行至今日,海南在水下考古领域的调查与发现,已经成为打开中国“大航海时代”历史宝藏的一串钥匙,“海底沉船”无疑是当中最为闪闪发光的一把。
湿浸浸的枯株朽木沉睡在海底,无尽地熬煮着时间,对乘风破浪的往日缄默不语。那个枯木消逝前的春天里,它们也曾在拼凑搭接后,满载货物,浩浩荡荡地航行在海上丝绸之路上,让对外贸易的天堑也变通途。
一位历史学者曾以“失忆的海洋”来感叹中国蓝色往事的追溯之难,史料的破碎断裂让这段历史如碎片一般散落四方。而水下考古“唤醒”了在海底长久沉睡的众多古代沉船,如同一片片珍贵的拼图,拼凑起中国历史上失落已久的“大航海时代”。
华光礁出水陶瓷器。
沉睡的古船
从暗无天日的海底被打捞起来,粗大的木头让人感受到这艘远洋商船的规模,511块船板经过3D激光扫描、拍照以及后期整理建模,还原出“华光礁1号”的前世今生。这艘定格在历史汪洋中的“华光礁1号”,是我国在西沙群岛的远海地区发掘的第一艘古代沉船,该地点发现的沉船和遗物是我国南宋时期海外贸易的重要史迹。
《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着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航行路线,在这满载辉煌的丝绸古道之中,明珠璀璨,生机无限。海南岛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从东南沿海到东南亚的商贸枢纽,是波斯和阿拉伯商船来往于广州、泉州、扬州等通商口岸的中转站和补给站。
“舟舶往来,唯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唯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矣。”西沙群岛暗礁众多,在古代航海者眼中,这是一段令人生畏的航程。尽管危机四伏,但商人们仍然趋之若鹜。
八百多年前,有一艘满载货物的商船从福建泉州港扬帆启航,向西南方向出发。谁也没有料到,当船航行到西沙群岛的华光礁时,一切都折戟沉沙,石沉大海,直到1996年才被中国渔民发现。在1998年的西沙群岛水下考古调查中,西沙水下考古队对深埋海底的“华光礁1号”沉船遗址进行发掘,沉睡多年的商船终于重见天日。
水下沉船实质上是人们在水下发现的最大文物,它既是所有水下古代船货的承载体,同时也是我国古代造船工艺及远洋航海技术的完整再现,其文物价值之高,提取及保护难度之强,都超乎想象。
海洋出水的古代木质沉船,在海水中浸泡了几百年,木材腐蚀严重,含水量高。饱水的木质文物在进行长期保存前必须进行脱水干燥处理,然后才能进行船体复原。
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上平如衡,下侧如刃,善走深海远洋,破浪而行,经专家判断,“华光礁1号”的真身是一艘“福船”,即南宋时期福建造的海船,与广东造的“广船”、浙江造的“浙船”并称为宋元时期三大海船。福船的多重板结构、水密隔舱、鱼鳞搭接技术展现了宋元时期中国造船技术的先进水平,使之成为宋代远洋木帆船航行的主力船型。
在沉船的残骸中,“水密隔舱”的痕迹让人很是惊奇。这一自唐代发明的造船技术,是将从头到尾贯通的整个船舱用木板分割为一个个独立的舱区,即便其中一个舱区破损进水,船只仍然能够保持足够的浮力。水密隔舱技术不仅提高了船舶的抗沉性能,还增加了远航的安全性能,“华光礁1号”也是中国第一次发现的有六层船体构件的古船。
但即便拥有如此巧妙的设计,这艘大船还是逃不过沉没的宿命,数百年来委身海底,历经浪击沙掩。考古队员在考古发掘中发现,华光礁的礁盘上仅留下了沉船的下部结构残骸,而上层甲板全无踪迹。据此推断货船是在靠近华光礁处航行时,因驾船或操控失误,导致船只被风浪托起,抬入到礁盘内的浅水珊瑚丛中搁浅,并造成船体破碎,成为沉睡在海底的丝路秘密。
华光礁出水的宋代青瓷划花碗。
陶瓷遗珍
在华光礁一处礁坪的泥沙里,静静地半埋着一个壶口破碎的青白釉弦纹执壶,柄上包裹的厚重珊瑚块在这原本高妙隽雅的瓷器上留下了沧海桑田的痕迹,这些在瓷器上“寄生”下来的海底生物残留体已完全钙化。日复一日的潮涨潮落声中,八百多年过去了,曾经釉面肥润、莹润似玉的瓷器在海水的腐蚀下呈现哑光,海底的沉积物尘封住本该漂洋过海的美丽。
中国的制瓷业在宋代达到了高峰,拥有广阔的国内销售市场和海外贸易的需求,在外销瓷中,福建瓷器占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华光礁1号”出水文物以陶瓷器为主,其中以青白瓷居多,青瓷次之,酱褐釉最少。
青白瓷是代表宋代制瓷水平的一个名贵品种。看着修复补全后的青白釉刻划花卉纹菱口盘,能真切地体味到那“薄如纸,色如玉,声如磐”的形容。秀气玲珑的青白釉印花粉盒是供妇女存放脂粉、香料之用的化妆盒,在这船瓷货中数量相当之大,是当之无愧的外销品种。华光礁出水的粉盒图案富于变化,其中折枝花这一特别的纹样在盒盖上充分体现出一种均衡、活泼的形式。
一摞摞完好的瓷器,基本保持着当年装船时的原始状态,沉船遗址的表面堆积的瓷器碎片依然如故。但水下考古队员们不能直接对此进行搬运,而是需要先对遗址进行详细地测量绘图和拍照记录。文物并非孤立的宝物,还原历史的全貌才是它们最大的价值。华光礁水下的1万余件陶瓷器或许是这艘商船破碎的财富梦想,却为今天留下了一个精彩的中国古代外销瓷的大博览园。
蔚蓝的海洋与人类文明之间,一直有亟待填补的空白。中国作为拥有悠久航海史的文明古国,究竟在静谧又暗潮汹涌的海底都留下了什么?这都要交给水下考古来回答。而华光礁1号沉船的顺利出水,对我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全面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用饱经沧桑的历史痕迹为人们讲述着中国古代航海的故事,吟唱出南海海洋文明的史诗。
华光礁出水的青白瓷花口瓶。
部分水下考古遗址
“珊瑚岛1号”沉船遗址
发掘地点:该遗址位于西沙群岛东北部的水下礁盘上。
发现时间:2015年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海南省文物局、三沙市政府等单位联合组成西沙水下考古工作队,对“珊瑚岛1号”沉船遗址进行水下考古发掘。
特点:打捞出水的石构件多为修建祠堂或庙宇的建筑材料,与福建清代祠堂或庙宇中的石建筑构件近同,应是当时侨居东南亚一带华人运往海外修建庙宇所使用的。
代表性文物:福禄寿人像、龙柱、台阶石、六棱柱等。
价值:这些出水的石构件十分珍贵,因为以往的水下考古工作中发掘更多的是瓷器、金子等,在现阶段的西沙群岛考古工作中,像“珊瑚岛1号”沉船遗址如此数量和规模的石质构件发掘还是第一次。大型石质构件出现在清代沉船的船货之中,说明这一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有着紧密的联系,华人在东南亚地区的长期居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文化传统和宗教形式,他们需要从中国本土引入构件到东南亚。
文昌宝陵港
沉船遗址
发掘地点:沉船遗址位于文昌市龙楼乡宝陵港的近海海域,距海岸仅500米。
发现时间:自1987年以来,当地渔民的捕捞生产中陆续发现并打捞起铜锣、铜手镯、“永历通宝”钱等文物;1990年文物考古人员对该遗址进行了为期十天的水下考古调查。
特点:宝陵港沉船应为小型近海贸易商船,其沉没时间及所载货物的年代应为明代末年至清代初年。
代表性文物:铜锣、铜制锁、骨簪、青花瓷杯和大量“永历通宝”铜钱等。
价值:明清时期,大陆与海南岛之间的海上贸易十分频繁,岛上的少数民族以手工艺品和山林特产换取大陆生产的铜、铁用具和陶瓷器等日用品器皿。宝陵港沉船遗址的发现为研究海南古代经济发展史提供了有力的例证。
(王迎春 辑)
(本版图片均由省博提供)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