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光礁出水的青白瓷花口瓶。
部分水下考古遗址
“珊瑚岛1号”沉船遗址
发掘地点:该遗址位于西沙群岛东北部的水下礁盘上。
发现时间:2015年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海南省文物局、三沙市政府等单位联合组成西沙水下考古工作队,对“珊瑚岛1号”沉船遗址进行水下考古发掘。
特点:打捞出水的石构件多为修建祠堂或庙宇的建筑材料,与福建清代祠堂或庙宇中的石建筑构件近同,应是当时侨居东南亚一带华人运往海外修建庙宇所使用的。
代表性文物:福禄寿人像、龙柱、台阶石、六棱柱等。
价值:这些出水的石构件十分珍贵,因为以往的水下考古工作中发掘更多的是瓷器、金子等,在现阶段的西沙群岛考古工作中,像“珊瑚岛1号”沉船遗址如此数量和规模的石质构件发掘还是第一次。大型石质构件出现在清代沉船的船货之中,说明这一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有着紧密的联系,华人在东南亚地区的长期居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文化传统和宗教形式,他们需要从中国本土引入构件到东南亚。
文昌宝陵港
沉船遗址
发掘地点:沉船遗址位于文昌市龙楼乡宝陵港的近海海域,距海岸仅500米。
发现时间:自1987年以来,当地渔民的捕捞生产中陆续发现并打捞起铜锣、铜手镯、“永历通宝”钱等文物;1990年文物考古人员对该遗址进行了为期十天的水下考古调查。
特点:宝陵港沉船应为小型近海贸易商船,其沉没时间及所载货物的年代应为明代末年至清代初年。
代表性文物:铜锣、铜制锁、骨簪、青花瓷杯和大量“永历通宝”铜钱等。
价值:明清时期,大陆与海南岛之间的海上贸易十分频繁,岛上的少数民族以手工艺品和山林特产换取大陆生产的铜、铁用具和陶瓷器等日用品器皿。宝陵港沉船遗址的发现为研究海南古代经济发展史提供了有力的例证。
(王迎春 辑)
(本版图片均由省博提供)
(编辑:陈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