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云龙镇境内的南渡江潭口渡口。 记者 张茂 翻拍
从“南渡”到“南渡江”
地名学不是孤立的一门学科,它是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民族学、文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综合和文化结晶。查阅《琼台志》“津渡”条,其中有关于“南渡”“本利渡”“东岸渡”等津渡的记载:“南渡,在县南九里顿林都;本利渡,在县东南七里下东岸都;东岸渡,在县东八里东岸都。”此外,还有往来海口、文昌到嘉积之间的渡口“潭口渡”。
这是南渡江素负盛名的远年古渡,几处渡口都靠近府城。南渡津旁还有一个因渡口而得名的“南渡村”。因为村子傍近铁桥,现已改名为铁桥村。该村《谢氏族谱》记载:始祖谢景温于南宋时入琼,于此觅址立宅,历时七百多年,兄弟开枝散叶,遍布琼州各地。
为什么取名“南渡”呢?这与地名和社情密切相关,它离不开中国历史和海南历史,离不开移民史,意思是历代王朝因内外因素被迫迁向南方,等待时机,以图恢复。比如,晋朝的“永嘉南渡”,宋朝的“建炎南渡”。发生在两宋交替之时,康王赵构为躲避北边金朝军队南下的追击而一路奔逃。当年,尽管李纲反对议和,但还是被迫罢相并南渡琼州。
元朝“南渡”,明代“南渡”,日本侵华“南迁”,一路南来。《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云: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文天祥诗有“金陵古会府,南渡旧陪京。山势犹盘礴,江流已变更。健儿徒幽土,新鬼哭台城……”
不管是李纲《南渡次琼管》的独白,还是杨炎“生度鬼门关”的慨叹,都表示贬谪官员对“南渡”的恐慌和哀怨。那横陈雷州半岛与海南岛之间的琼州海峡也一直诉说贬官南渡的苦难和难民南迁的历史,因而这条向北入海的江流便命名“南渡江”,以铭记南下历史。
贬官南渡,难民南迁,导致海南人口急剧变化。《海南百科全书》载:“宋元丰三年(1080年),全岛1.03万户,人口4.48万人;元天历二年(1342年),9.22万户,16.63万人;明洪武二十四年(1329年),6.85万户,29.1万人,比元朝人口增长42.9%。”资料表明,宋、元、明三代,大量惊慌失措的灾民逃难觅宅,涌入海南,导致户籍人口迅速增长。
(编辑:陈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