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红色娘子军》海报。
海南曾经有“23年红旗不倒”的红色历史,彰显了海南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史。在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创作的大背景下,海南也诞生了不少优秀的红色电影。这些电影或者是海南制造,或者是海南题材,共同诠释着红色历史在海南心目的分量。
电影《南海风云》剧照。
海南题材成红色电影创作高地
海南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再加上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因此其斗争史别具一格。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海南题材将成为红色电影创作的高地。从《大战海南岛》拉开帷幕,到《红色娘子军》一枝独秀,海南红色电影成就了大众心中美好的记忆。
在海南红色电影中,《大战海南岛》具有独特的地位。一方面,它如实记录了当年解放海南岛的重大历史事实,给大众留下了珍贵的史料,让我们在“第一现场”见证了解放海南艰苦卓绝的斗争;另一方面,它直接开启了海南红色题材的多维创作,在推动海南电影创作方面功不可没。
《大战海南岛》作为一部纪录电影,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并于1950年出品播出,体现了超强的时效性,殊为难得。这部作品的大部分内容都是由随军电影工作者在战争现场拍摄的,少量镜头是为了情节需要在后来补拍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大战海南岛》体现了时效性和艺术性的结合,有着较高的“纪录理念”。
讲述海南人民的抗争故事,成为20世纪50-70年代海南红色电影的主流。代表性作品有《南岛风云》(1955)、《椰林曲》(1957)、《红色娘子军》(1961)、《碧海丹心》(1962)等。这些电影作品不约而同地聚焦于海南“23年红旗不倒”的红色历史,或者是聚焦于反封建反恶霸的斗争,或者是抗日战争,或者是解放海南岛战役,谱写了一曲海南人民不屈服任何恶势力的壮歌。
在海南题材的红色电影中,最有影响的莫过于《红色娘子军》了。红色娘子军曾经是中国工农红军琼崖独立师下属的一个女兵连,存在一年多时间,后以报告文学《红色娘子军》发表在《解放军文艺》1958年8月号上。1961年,由梁信编剧,谢晋导演,王心刚、祝希娟等主演的电影《红色娘子军》,刻画了党代表洪常青、从奴隶到战士的吴琼花等正面革命者形象,还塑造了反面典型南霸天,让人印象深刻,获得巨大成功,曾创造了6亿人次观影的记录,荣获1962年第一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1964年第三届亚非电影节万隆奖。电影再加上后来的京剧、芭蕾舞剧,使得《红色娘子军》火遍全国,成为海南最重要的文化符号。直到今日,“红色娘子军”仍然是海南文化的金名片。
拍摄于1979年的《海外赤子》可谓是别具一格的红色电影。这部作品拍摄于海南万宁兴隆农场,表现归国华侨热爱祖国、献身社会主义建设的故事。作品将时代转换和人物性格紧紧结合在一起,同时还利用音乐和主题曲,将华侨儿女的心声表达出来,极富感染力。尤其是它的主题曲《我爱你,中国》更是在全国上下传唱,红极一时:“百灵鸟从蓝天飞过,我爱你,中国。我爱你春天蓬勃的秧苗,我爱你秋日金黄的硕果,我爱你青松气质,我爱你红梅品格,我爱你家乡的甜蔗,好像乳汁滋润着我的心窝……”
电影《海外赤子》海报。
拍摄于海南的红色电影
海南是著名的影视拍摄基地。有不少红色电影虽然并不是反映海南故事,但是由于以海南为主要拍摄地,因此融入了不少海南元素,成为海南电影文化的重要构成。
《南海潮》(1962)、《海霞》(1975)都是反映南海渔民斗争的红色电影,再加上在海南取景拍摄,因此在海南影响极大。
《南海潮》属于典型的忆苦思甜的故事:南湾作为美丽的渔湾,在沸腾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有了很大发展,并开始兴建造船厂。在沙滩上,孩子们挖出了一顶锈蚀的日军钢盔,这使公社书记廖阿彩想起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战斗,她给孩子们讲起了往事——渔民长年受渔霸、反动派、日本侵略者的残酷压迫、剥削、残杀,在共产党帮助下,老郑家走上了翻身求解放的斗争道路……这部由蔡楚生、王为一执导的黑白故事片原定拍摄上下两集,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只拍摄出上集,但是也可见其艺术水准。
《海霞》(1975)作为拍摄于特殊年代的电影作品,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由小说《海岛女民兵》改编,讲述福建渔家孤女李海霞在共产党的抚育下,在同渔霸和特务的斗争中成长为成熟的革命女战士。作品主要拍摄地是在海南三亚的西岛。可以说,正是《海霞》揭开了西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神秘面纱,为日后开发海南旅游资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5年,讲述了我军在南海捍卫主权故事的彩色故事片《南海风云》在海南拍摄。唐国强在作品中扮演男主角于化龙,这也是他的电影处女作,此后他开始了长达数十年辉煌的银幕生涯。海南可谓是唐国强的福地。2011年,他受聘为“海南旅游文化形象大使”,从而以实际行动来回馈海南人们对他的厚爱。
总体来说,由于红色题材的特殊性,在海南拍摄的红色电影作品相对有限,但是对海南来说意义重大。一方面,它们从侧面展现了海南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地域人情,是对海南旅游资源的一种宣传;另一方面,不少电影工作者因此对海南产生了浓厚的感情,从而以各种方式来支持海南发展,成为海南建设者的重要构成。
电影《南海潮》剧照。
海南创作的红色电影
由于红色题材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和教育意义,近些年,海南本土影视创作者也积极参与红色电影创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992年,由海南本土剧作家王越丰、林渔安等人担任编剧的彩色故事片《白沙恨》拍摄成功,并得以公映。这是海南本土电影工作者创作的较早的一部红色题材电影作品。故事是以海南抗争史上赫赫有名的“白沙起义”进行改编:1943年,日寇侵略海南岛,百姓苦不堪言,但是国民党守军假借抗日,对黎苗百姓进行残酷剥削和压迫。黎苗百姓不堪压迫,在黎族总管王国兴等人的带领下进行起义,但是遭到国民党军队的残酷镇压。最后起义军踏上寻找共产党的道路,终于迎来了光明。《白沙恨》是海南省少有的反映少数民族抗争历史的作品,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随着电影市场的持续升温,海南本土创作者陆续推出一系列红色题材的电影作品,其中尤以张品成最为突出。张品成本来是小说家,擅长红军题材创作,曾经获得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他有多部红色小说被改编成电影。比如以方志敏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可爱的中国》被上海电影集团搬上银幕。2010年,根据张品成小说改编并拍摄完成系列电视电影《红色别动队》,包括《鬼追命》《绝杀》《十万火急》《哑探》《将计就计》《屠恶盘龙镇》《秘密交易》《天外横财》《围》《与蛇共舞》等10部,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推出之后反响良好。根据张品成短篇小说《霜天》改编的电影《长冈的难忘岁月》,集中展示毛泽东在长冈7天调研的生活状况,塑造了领袖平易近人的风范。
此外,海南电影工作者创作的红色电影《1949北京来电》等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将在不久与观众见面。随着国内红色电影创作的升温,海南红色电影创作也将得到继续发展。
电影《海霞》剧照。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