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最新推荐
水下考古 打捞沉没的历史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赵优、宋国强 时间:2021-05-17 09:39:56 星期一

2019年舟山海域水下考古调查期间,水下考古工作人员下水。

文化遗产,不仅仅存在于陆地,还有广袤的水域。近日,在海南,一队水下考古工作者刚刚结束颇具难度的水下考古培训。由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组织的全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进阶培训班于日前结业,来自全国十余个省份共17名学员,在分界洲岛完成为期21天的技术潜水等理论及实际操作课程。

烟波浩渺的大海,阻挡不了中华民族向外传播与追求文明的脚步。千百年来,中国人以风帆舟楫开拓出了走向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绵亘几万里,途经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然而,辉煌之下也有辛酸与苦难,惊涛骇浪、折戟沉沙,葬送了大量的英雄、船只和货物。这些水下遗存,成为见证历史的“时间胶囊”。

填补空白 中国水下考古诞生

穿戴潜水服、背上空气瓶、套上脚蹼和面罩,全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进阶培训班的队员们跳入海中,在分界洲岛海域进行水下的系列实操技能训练。

如今的水下考古队员们可谓装备齐全、训练有素,而三十多年前,中国水下考古却是在屈辱中开始的。

20世纪80年代,水下考古在我国还是一片空白。1985年,英国人米歇尔·哈彻在南海打捞出一艘古沉船,船上满载康熙年间的青花瓷器。次年,哈彻将这些文物委托给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拍卖行拍卖。那次专场拍卖,共计出现15万件瓷器及100多块金条、金元宝。

来自中国政府的所有申诉、抗议均告无效。国家文物局便委派陶瓷研究专家耿宝昌、冯先铭赶赴拍卖现场进行回购,可惜高昂的成交价使两位专家无力举牌,最终回购落空。

“那件事成了每一位考古人的心头之痛,从此,中国考古界开始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海洋。可以说,正是受这次事件的刺激,才有了我国水下考古的真正开始。”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梁国庆告诉海南日报记者。

1987年11月,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关怀下,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历史博物馆,组织成立了我国第一家从事水下考古学研究的机构——水下考古学研究室,时任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的俞伟超教授任研究室主任,中国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就此拉开了序幕;1988年,由全国各文博单位选送的9名考古人员作为水下考古第一期学员参加了交通部广州潜水学校为期两个月的培训,我国首批水下考古专业队伍产生;1989年10月20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为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法律保障。

众所周知,中国拥有绵长的海岸线和丰富的内陆水域,曾经辉煌的航海史更是留下了丰厚的水下文化遗产。面对如此丰富的水底遗迹,我国水下考古事业开始迎头赶上。三十多年间,中国水下考古事业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壮大。迄今为止,我国已经取得了“南海Ⅰ号”“南澳Ⅰ号”“碗礁Ⅰ号”“华光礁Ⅰ号”等一批重要的水下考古发掘成果,2000年以来开展的水下文物普查工作,特别是2009年-2010年开展的第三次全国水下文物普查工作也取得诸多重要收获。

那究竟有多少我们未知的遗迹?“南海约有138处文化遗存,其中西沙约有106处,这些文化遗存的年代从五代延续至近现代,主要以沉船和水下文物点为主,与海上丝绸之路兴盛过程相一致。”梁国庆说。

(编辑:陈德文)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