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非遗”代表性项目“邹鲁礼乐”展演活动在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举行。 新华社发
任国子监祭酒
桃李门墙聚英才
成化十三年即公元1477年,编成《续资治通鉴纲目》一书不久后,丘濬被任命为北京国子监祭酒,从四品,此时他五十七岁年富力强,一生才智到了蓄势待发之时。祭酒这一职务,在明代中期是举足轻重的重要岗位,备受天下瞩目。
“祭酒”的名称源远流长,古时候,逢有祭祀、典礼、宴会等礼仪活动,由长者首先执爵酌酒祭神灵和先祖,于是有“祭酒”之说,后来祭酒泛指年长或位尊者。史料记载,战国时,著名学者荀子曾在拥有稷下学士上千人的稷下学宫备受尊崇,三次被推荐为祭酒。不过,此时祭酒仅是一种尊称,还不是官职。汉平帝时期设“六经祭酒”,后又设“博士祭酒”,但这些都还是召集人或主持人的意思,不是皇帝任命的长官。隋代建立了政府部门国子监,祭酒作为国子监的行政主官,正式成为一个官职。至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把国子监的建设与朝廷新型官僚的养成规制结合起来,投入前所未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并在师资选配、生源选择、教育内容把关等方面下功夫,将国子监打造成储备人才、培养官僚的基地,国子监的地位和影响力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中国历代都有一个“全国最高学府”的概念,它既是教育人才的机构,又是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古人观念中的“最高学府”主要指太学和国子监。北京国子监是从元代开始建造的,历经41年,于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竣工。这座集衙署、学府(太学)于一体的国子监,曾是封建王朝发布国家教育政令、管理国家教育事务的行政官署和全国的最高学府。祭酒是北京国子监的执牛耳者,相当于现在的“校长”。
(编辑:陈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