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频道

游离中央赈济体系外 400年前海南官民的抗震救灾

  海口演丰镇林市村一带琼北大地震遗址  李幸璜 摄   

  地震之后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涉及到民生、国家发展的方方面面。410年前的琼北大地震发生后,官方和民间都扮演怎样的角色,做出什么反应,以及各个阶层究竟谁才是抗震救灾主力,他们以何种形式来应对危机?今天进行回顾,有助于当代人加以汲取经验教训。

  “琼北大地震发生时地裂山崩、建筑物倒塌、民众生命伤亡惨重、财产损坏严重,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但是当时的救助还是有一定力度的。”暨南大学教授刘正刚专门研究了琼粤地区明清时期的地震历史,他介绍说,当时地方官府在地震之后采取的贩灾措施,往往是先向朝廷上报灾情,请求朝廷贩灾,同时也会开仓贩济灾民,帮助灾民重建家园,“明清时琼粤地区最大的地震是1605年琼州大地震,此次地震造成了陆地下陷,村庄被淹,震后重建则显得尤为重要。”

  琼北地震影响严重

  在古代生产力低下的时代,1605年里氏7.5级的琼北大地震带来的破坏可想而知。

  地震专家任葆德讲过一个故事。当时在文昌有一个叫罗亭坡的地方,是今天东寨港东侧一个小岛,与大陆仅隔着一条小河,叫东溪。岛上原来住着柳、何、陈、萧、符等姓人家。琼北大地震时,罗亭坡陷入海中,人被溺死,幸存者逃亡他乡。当时何氏家族有一人,地震时尚未出生,地震发生时他母亲怀着他游过东溪,生下他后迁居上园村。柳氏家族也有一人叫“祥公”,地震时水溺土陷,地崩田沉,他侥幸逃出,移居排沟村。因此,震后只剩何氏、柳氏两姓继续繁衍,而其他三姓则后继无人。

  这次地震究竟造成了多大的伤亡,古往今来,众说纷纭。如《万历实录》在综述雷、琼、桂平等郡“至有……官民半死者。”康熙《琼山县志》记载“城中压死者数千”,而《琼郡志》则作“琼民压死者千百计。”近年来有的研究者认为“琼山城及其附近地区死者十之八九。”史料中记载琼山附近的文昌为“压伤人畜”,澄迈“死者数百”,而临高、定安则无伤亡记载。从史籍可见地震伤亡最重者为琼山县。

  但刘正刚分析多方数据后认为,若地震时“官民半死”或“死者数千”(琼山)或“死者数百”(澄迈),其伤者按常理为死者之倍或数倍,那么琼山城的伤亡人数可达万余、澄迈则亦应超过千人。但史载当年琼山府城住的大多是军队及其家属,城乡比例不可能很大,因此这种说法不可信。“地震时正值炎荒盛夏,更无瘟疫等次生灾害的记载,故伤亡不可能很大。”

  但琼北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在医疗水平、繁衍能力低下,劳动力稀缺的古代社会是重大打击。1605年大地震,琼北诸县建筑物破坏情况是严重的。当时琼北地区建筑物抗震性能差,少数较正规的房建规制与内陆略同,但为防风不高敞,而且多有柱(石、木而作),围墙、间壁墙和山墙都是碎石用泥瓮成。富贵人家加以石灰,而大多数普通人户,用料差、施工粗糙,墙体用玄武岩碎块垒成,这种建筑物是没有多少抗震能力的。

  偏远琼岛

  游离中央赈济体系外

  “古代灾祸较为频繁且发展落后,为了应对突如其来的灾荒,在长期经验的积累中,官方救济制度已相当完备。”刘正刚说,到明清时期,从报灾到勘灾,再到审户和贩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救灾体系。地震发生后,官方的救助措施按时间的先后分为报灾、勘灾、审户、赈济等几个程序,在这个程序中以赈济最为核心。赈济的内容则分为蠲缓、调粟、散米、施粥等。有时会根据受灾情况严重与否,简化某些步骤,达到效率最大化。

  地震发生之后,官方救助的第一步便是地方官员的上报,这也是现在了解当时地震的一个重要来源。面对地方官员的灾情奏疏,中央王朝大致可分为两种态度,一种认为应该引起警觉,以防意外发生。另一种态度则不以为然,特别是发生在偏远的海南的地震。官方救助对于偏远地区的灾祸,有时会出现官僚君主制欺下瞒上、办事拖沓、朋党比奸的弊病。

  因此,在具体实行过程中,当时琼粤地方官员的措施基本是以镯缓和散米的方式。总体而言,明清广东地区地震发生后中央的救助苍白而无力,多数地方官员的上报中央政府几乎没有回应。面对震后满目疮痍,人民生活无着,社会动荡等一系列问题,地方官员在灾后重建,稳定社会秩序方面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因此也得到了时人的拥戴。1605年琼山地震后的重建过程,更能证明官方救助的史实。

  地方政府与社会力量

  联合救助

  大地震对琼山县造成了非常大的破坏,无论是官衙、庙宇、学校、桥梁等等都废之一旦。在琼北大地震发生以后,艰巨的重建任务凸显在当地政府和百姓面前。据刘正刚介绍,这次重建中,在地方官吏带领下,地方官吏、士绅和普通乡民齐心协力,修建所需费用主要来源于官员捐俸、乡绅出资募捐,而重建周期一般比较长,各类建筑都是陆续修缮完成。有的甚至到康熙年间才修筑完毕,时隔近百年。

  值得注意的是,地方官员基本上是灾后重建倡导者或者捐建人;在重建过程中,基本是在原地修复。

  刘正刚总结了琼山县1605年地震后受破坏建筑物的重修比较详细的记载。他举例说,例如县署是知县龙时雨重修的;县学因地震“庙堂尽圯”,“署县通判吴俸捐俸修建”;儒学因地震“庙堂门庑斋阁半倾,三十四年府署雷州推官高维岳重建明伦堂,创文会馆于文庙之右。三十六年知府倪栋重修庙庑及门垣”。

  其实,琼山县的重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澄迈、临高、文昌等县的重建也基本如琼山县一样,主要是县治、学校、寺庙、桥梁等公共建筑。特别要提出的是,在这次重建过程中,地方官绅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如前文所提及的琼州府署府事同知吴钱写到“职犹以为一方偶难耳,随即斋戒修省,捐俸赈给,清刑狱,缉抢掠,平米谷之价,禁排夫之借,令其毋信讹言,毋轻移徙,自力葺补,争坐存活,以需上恩蠲赈,庶几调剂万一。”

  特别要提出的是,在地方官绅及乡民在积极的重建过程中,琼山县却没有得到中央朝廷的赈济。据杨玉林、时振梁《1605年琼山地震的历史记录》一文指出:“在《万历实录》和《明史》中,于琼山地震当年及以后的几年中都没有赈恤这次地震的记载,各地方志有关记载中也未提及当朝有赈恤这次地震之事。各方推测,很可能是因为按当时的规定,外官只有总督、巡按御史、监察御史才能向皇帝直接上奏。而地震时广东巡按的缺员未能补上,以致地震灾情未能报给当朝,但这种猜测毕竟未经证实,突显出当时的政府对边疆地区管理的懈怠。琼北地震后,由于官方救助的不及时,还引起了历史上海南地区的矿工和黎人骚乱。

  由此可见,灾祸发生后,社会救助就成为了救灾源头并且产生了重要帮助。震后救助无论在古代还是发展迅速的现代社会都显得尤为重要,地震无情,人间有爱,也许就是如此,时空在变,沧海桑田,不变的是心中的真情与感动。

 

相关链接:

四川康定民众泪别抗震救灾因公殉职的“雅逊哥”
景谷抗震救灾部队已出动兵力3300余人赶赴灾区
习近平要求全力以赴组织好抗震救灾工作
为了一个叫做“生命”的目标 ——昆明人在鲁甸震区抗震救灾的日子
小小笔记本 寄托无限爱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抗震救灾纪实

 

(编辑:蔡志飞    来源:海南日报)
404
网站正在升级维护中,敬请期待!
404
网站正在升级维护中,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