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新春的钟声即将敲响,一些身影开始活跃在这个温情的年关岁末:他们是“留守”的人、他们是“奔年”的人、他们是“圆梦”的人。
“留守”的人们在这个年关选择坚守岗位换他人一个“团圆”、 “奔年”的人们已在拥挤的回家路上欣喜地诉说着一年的收成和变化,“圆梦”的人们新的一年里住进新房找到工作开始了新的生活。
“打铁村”又闻打铁声 村民积极生产喜迎春节
记者回访龙桥镇遭受洪水灾害的儒鸿村时,村里已是一片繁忙景象。
2010年10月初,受强降雨影响,海口市龙华区龙桥镇赫赫有名的打铁村——儒鸿村陷入洪水危机之中,村内最深积水将近4米,村里通往外界的所有道路被洪水淹没,受灾村民居无定所衣食成忧。近日,在记者回访时,儒鸿村已是一片繁忙景象,远远就能听到村里热火朝天的打铁声,即将拿到赈灾款的村民们也正欢天喜地修缮房屋,为春节住上新房做准备。
【行村景象】
重建家园劲头足,一家大小忙打工
心声:5000元粉刷“新房”过年已经很满足
“快过年了,赶紧把房子弄好,不然老婆孩子回来都没有地方住。”记者见到村民梁振兴时,他正在自家临时搭建的简易厨房里炒花生,招待家里帮他粉刷房子的泥工,即使是这简单的房屋修缮,眼下也已经成了这一家老小当前“大事”。
与繁忙的“翻新”场面相比,几个月前梁振兴家中被洪水肆虐痕迹依然清晰可见,外层脱落的石墙上长出了成片绿绿的青苔。
“我在村委会办公室总共住了两个月才搬回家。”回忆起那段难熬的日子,梁振兴感慨万千,全村495户人家中有300户浸泡在洪水之中,受灾严重的村民都搬到村里地势较高的公庙和学校暂住。
“房子在水里泡了40来天,啥都泡烂了。”梁振兴说如果把房子彻底地翻新一下,要花上两万元,但家里经济条件不允许,只能简单地换换门窗,把家里的泥地换成水泥地板,再把整个屋子重新粉刷一次。但梁振兴已经很满足,“镇里拨了5000元给我家修房子,听说钱就快发下来了,要不然借来修房的钱都还不上。”
记者看到,“元气恢复”的迹象在这个家庭生活中渐渐清晰。
“尽管家里的稻谷被水淹了,地里的木薯、黑豆都烂没了,但年还得过”,如今,60岁的梁振兴负责在家翻修房子,妻子和儿子则在外打工赚钱过年。为了过个好年,妻子去府城的餐馆洗碗赚钱,不到20岁的儿子去做泥工。
【行村景象】
经历两次洪水,他仍选择留下
心声:我要继续给村民弹棉花
唐安忠是儒鸿村不多的外来打工者之一,从湖南永州到儒鸿村弹棉花一干就是三年多,村里人都喜欢戏称这个性格开朗的外地棉花匠叫“唐棉花”。唐安忠告诉记者,他来了儒鸿村三年,见证了当地两次大洪水,洪水经历让他终生难忘。“可我还是没走,一是村里人很热情,再就是自己没赚到钱。”
记者来到了唐安忠弹棉花的工房,这里也是他睡觉时的“安乐窝”。但已经60岁的唐棉花却很乐观,“有个歇脚的就不错了,在外打工没那么多讲究。”
尽管房子所处地势不算低,水灾时唐安忠的房子还是被水淹到膝盖,“没有地方住,就拿砖一层层把床板垒高。”雨大的时候睡觉,唐安忠的家甚至整夜都是飞雨蒙蒙。“条件这么艰苦,不想回家吗?”记者问唐安忠时,唐安忠有些不好意思,“没有钱,回不了家啊。”唐安忠说他年纪大了干不了别的活,只能继续在村里给人弹棉花。
【行村景象】
村东到村西,再闻打铁声
心声:一直坚持打铁把日子过得更红火
“我们村地少人多,水灾后又颗粒无收,只能靠打铁谋生。”打了20多年铁的村民梁其波告诉记者,儒鸿村半数的村民都靠着老辈人传下来的打铁手艺过日子,儒鸿村的铁匠作坊一般以家庭为单位,老幼妇孺都上手,产品大多是简单的菜刀、柴刀、锄头、耙等厨具、农具,从买进原料到卖出产品有一套传统的渠道,产品主要销往岛内农村,少量还卖到广东、广西农村。
水灾后,靠打铁营生的村民两个多月无法干活,不仅延误了一些订单,还得靠吃老本生活。梁其波说现在靠打铁为生越来越难了,家庭作坊生产的铁制品,在工艺和技术上没有优势,很难打开销路,“村里打铁的人也少了起来,大部分村民都出去打工赚钱了。”但村里仍旧有很多村民不愿放弃这个祖宗传下来的行当,水灾后大家又紧密锣鼓地生火打起铁来。
从村东走到村西,一路的打铁声再次生生不息。梁其波说比起种地,打铁赚钱还是来得快一些,好的时候一天也能挣上七八十块,养活全家吃饭不成问题。说起水灾的损失,梁其波有些心痛,家里的老房子全倒塌了,地里稍微值钱一点的木薯和黑豆也全烂在水里。但这些损失比起老母亲在水灾后的辞世却算不上什么,母亲年纪大了受了惊吓,水灾后不久就病故了。
尽管目前生活困难重重,但梁其波依旧对未来生活充满了希望,“我会坚持一直打铁,这是祖辈传下来的手艺,我相信我能靠着这手艺富起来,把日子过得更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