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亚洲 世界视角下的“博鳌10年”
原标题:思想的盛筵共赢的平台——中国、亚洲、世界视角下的“博鳌10年”
海口网4月16日消息 每年4月,中国海南风景如画的滨海小镇博鳌,都会迎来一场全球性的思想盛筵。
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于4月14日至16日举行。这个在中国定期定址举办的非官方、非营利性国际会议,已走过10年风雨历程。
10年间,论坛拓展了中国外交空间和企业国际化渠道;10年间,论坛矢志不渝倡导的合作共赢理念,已成为亚洲国家和地区普遍的政策实践;10年间,论坛为新兴经济体增添了变革世界经济格局和秩序的能量。
博鳌亚洲论坛,是和平崛起的中国携手亚洲各方力量,为促进新世纪人类的共同繁荣进步奉献的一个重要平台。
中国平台 中国收获
“为什么选择中国?”博鳌亚洲论坛成立10周年之际,博鳌亚洲论坛发起人之一菲律宾前总统、博鳌亚洲论坛前理事长拉莫斯常常被问起这个问题。
亚洲金融风暴发生后,1998年的秋天,拉莫斯和几位亚太国家前任领导人商议建立一个论坛,帮助亚洲国家共同抵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进一步推动亚洲的融合与发展。
“选址中国设立亚洲论坛的设想,得到中国政府的坚定支持和亚洲各国的热烈响应。论坛在中国设立顺理成章。”拉莫斯回答说。
“记得我们初到博鳌的时候,那里还是一片荒野。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酒店、会展中心等建筑很快就建立了起来,10年过去了,那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拉莫斯见证了博鳌10年的变迁。
中国因素对博鳌亚洲论坛的支撑作用,不仅仅是硬件设施,更重要的是中国不断增强的软实力。
作为定址在中国的论坛,中国话题一直是历届年会讨论的焦点。承担论坛议题设计任务的德勤公司解释说,这并不是因为论坛落户中国所致,而是因为越来越多的政界、商界、学界人士认为,中国目前正在实施的一系列改革开放举措,不仅对中国自身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将产生决定性作用,也将对整个亚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作为东道主,中国是博鳌亚洲论坛10年发展的受益者之一。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周文重认为:“各国都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建立与东道国政府及经济界更为紧密的联系。”
他说,不可否认,在中国同周边国家关系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中国作为东道国,积极利用论坛平台开展多边外交,中国国家领导人出席论坛历届年会,并会见其他与会各国政要,加强了中国与有关国家之间的双边合作。
2003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中国学者郑必坚提出了中国和平崛起概念,2004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又举行了“中国和平崛起与经济全球化”圆桌会议,论坛对中国发展特色的观察、对话、探讨,使国际社会对中国自身的发展定位有了更清晰的了解,消除了人们的部分担心,改善了中国的形象。
在博鳌论坛倡导下,亚洲区域合作蓬勃推进,中国同亚洲经贸交流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拓展。10年来,中国深化同亚洲国家的睦邻友好,广泛参与区域合作,同几乎所有亚洲国家建立起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成为多个亚洲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出口市场。
2010年,中国同亚洲国家贸易额达到9316亿美元,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涵盖了19亿人口,成为发展中国家自由贸易区的典范。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发展繁荣离不开亚洲,亚洲发展繁荣也需要中国。
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出席论坛年会,对中国的发展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意见。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在博鳌亚洲论坛2006年年会上分析说,中国正在加快推进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将进一步确保中国经济的稳定、平衡发展。欧盟委员会前主席普罗迪也在同届年会上表示,中国将进一步发展制造业、贸易以及物流方面的海外投资。
目前,论坛对企业家的吸引力不断增强,企业在论坛中的主导作用逐步凸显。2002年首届年会举办时,出席企业家为11人,而2011年年会举办时,在全部1400名代表中,企业家代表占到1100人。中外企业家在论坛上双向交流,发现机会,加强合作,共同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中国平台 亚洲共赢
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使亚洲各国和地区经济蒙受惨重损失,也留下了惨痛教训。设立博鳌亚洲论坛的初衷,是在亚洲建立一个共同防御经济风险的机制。
博鳌亚洲论坛前任秘书长龙永图指出,博鳌亚洲论坛之所以能凝聚亚洲共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论坛把“亚洲寻求共赢”作为永恒的主题。因为在亚洲的不同地区,历史、文化、宗教等差异很大,只有坚持“共赢”,才能把亚洲凝聚起来。
目前,博鳌亚洲论坛在亚洲经济事务中发挥的巨大决策咨询作用和影响力,远远超过了论坛发起人的想像,已成为致力推进亚洲区域合作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帮助政府部门和企业解决亚洲经济合作普遍问题的智囊机构。
亚洲区域合作具有现实需求--在拥有丰富多样性和巨大发展潜力的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落后于欧美等世界发达地区。
论坛历届年会就亚洲区域内贸易投资自由化及便利化的前景、亚洲货币金融合作、亚洲次区域合作、可持续发展、产业链延伸等诸多议题展开多年的讨论,通过平等、坦率、深入的对话交流,亚洲国家和地区就区域经济合作具体事务安排上达成许多共识。
印度前总理古杰拉尔在出席论坛2003年年会时表示:“亚洲人对他们之间合作的信心,从来没有达到过现在的程度。”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总结论坛10年历程时指出,博鳌亚洲论坛对亚洲问题的讨论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学术研究,而是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涉及亚洲一体化的实现机制、道路选择及重点突破等诸多问题。
通过论坛形成的合力,亚洲在世界经济、政治版图上扮演的角色逐渐发生了变化。
龙永图认为,论坛成立10年来,亚洲从一个被边缘化,声音不是很响亮、很清晰的地区,逐渐能够对全球发出有影响力的声音。
论坛历届年会,关注了全球重大事件对亚洲产生的影响,提出了亚洲的应对之策,并向世界表达了亚洲视角的思考和建议。
2008年年会举办时,在联合国气候大会通过“巴厘路线图”的背景下,论坛明确提出亚洲要在变革中走低碳、绿色发展道路。
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不到一年,全球经济出现衰退,论坛把当年年会的主题设置为“经济危机与亚洲:挑战与展望”。与会代表批评了新贸易保护主义,倡导国际社会秉持互助精神--“不要让邻居倒下”。
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举办之际,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2010年,亚洲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对全球增长的贡献率超过45%。
亚洲国家之间的一体化程度和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亚洲区域内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从2009年的46%上升到2010年的接近50%。同时,亚洲经济结构性矛盾凸显,发展不平衡性突出,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大量存在。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形势下,如何处理好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依然是摆在亚洲人民面前的重大课题。论坛2011年年会以"包容性发展:共同议程与全新挑战"为主题,具有重要意义。
论坛10年的成长历程中,亚洲区域合作进程加快,一个平等、多元、开放、互利、共赢的地区合作新局面正在逐步形成。
中国平台 世界胸襟
2001年2月26日,在博鳌亚洲论坛成立大会上,有美国记者毫不掩饰地向博鳌亚洲论坛原中方首席代表陈锦华提问:“成立博鳌亚洲论坛是不是针对美国?”
陈锦华回答,论坛是开放的,欢迎世界各国,包括美国来这里交流对话,共商亚洲和世界发展大计。
博鳌亚洲论坛的10年发展历程,为陈锦华的这番话提供了印证:一个开放发展中的博鳌亚洲论坛,为世界探讨共同关注的亚洲重大问题,沟通信息,交流看法,寻找合作机会,提供了一个不可替代的对话平台。
人们注意到,2010年论坛理事会新增选了来自亚洲区域外的理事,俄罗斯前总理切尔诺梅尔金、美国前财政部长保尔森、法国前总理拉法兰等当选理事会成员,表明博鳌亚洲论坛从亚洲走向世界。
人们注意到,一年一度举办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已成为世界500强企业开拓竞逐亚洲市场、融入亚洲社会的重要舞台。从世界著名大企业对博鳌亚洲论坛的参与程度可以看出,论坛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越了亚洲地区。
人们注意到,亚洲区域外的政治人物,也愈来愈多地出现在论坛上。2011年年会就有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巴西总统罗塞夫、南非总统祖马、西班牙首相萨帕特罗、乌克兰总理阿扎罗夫出席开幕大会并发表演讲,应邀出席年会的政要还有新西兰副总理兼财政部长英格利希等。
人们注意到,博鳌亚洲论坛以其对亚洲问题研究的权威性、民间色彩和丰富成果,吸引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贸发组织、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世界旅游组织等国际组织与之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一大批世界著名机构加入论坛的会员组织,进一步增强了博鳌亚洲论坛议题讨论深度。
这一切都表明,设立在中国的博鳌亚洲论坛,不是中国的独舞,不是亚洲人关起门来讨论问题,更不是亚洲人联合起来跟其他一些地区的国家进行对抗,论坛倡导的是亚洲向全世界开放包容的精神。
中国作为东道国,积极利用论坛平台开展多边外交。中国国家领导人出席论坛历届年会,并会见与会各国政要,加强了中国与有关国家之间的双边合作,向世界展示了更加开放的胸襟,更加灵活的外交手段。
博鳌亚洲论坛倡导的包容性发展,更显示亚洲具有开放包容的学习精神,坚持开放的地区主义,尊重地区外国家在亚洲的存在和利益,表明了亚洲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愿望;也表明了亚洲人民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坚持对世界开放的主流意识。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