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各地文化体制改革成效见闻
谱写文化繁荣新华章
新华网北京10月10日电(记者郎秋红、王攀、张展鹏)“很快、很方便。”在深圳市利金城工业园区附近,打工者孙俊用身份证在“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上办了一张借书证,看着表一算,仅用了16秒。他用新办的借书证将书借出,仅用了半分钟。“读书真是越来越方便了。”他说。
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享受到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便利,是近年来我国各地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成果之一。与此同时,改革还推动我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促使文化主体活力迸发。眼下,从东部到中西部,从广东沿海到东北内陆,从普通农民到城市白领,从文化生产的主体到消费者,文化的繁荣发展不仅改变着每一个城市,更改变着每个人的生活和精神面貌。以改革促发展、因发展而呼唤新一轮改革,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现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文化事业繁荣百姓“更幸福更有尊严”
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继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又一项重大体制改革,而文化事业又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十一五”期间,我国文化事业极大发展,各地党委和政府纷纷将文化做为民生工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推动各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能力大幅提高。
在吉林农村,记者看到农民自办、政府资助的文村大院村村可见,农民们白天学种养殖,晚上看电影、扭秧歌,吹拉弹唱,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在广州,原来“床板加帐篷”式的城市报摊通过创新机制、整合社会资源,变成了统一样式,格外整洁、靓丽的报刊亭,全市下岗再就业人员通过“摇珠”上岗,有的月收入上万元,既完善了文化市场管理,又保障了低收入群众的生活;在江苏南京,曾经奄奄一息的昆曲艺术再度繁荣,《1699·桃花扇》有6、7个不同版本,可满足传统观众、青年观众等不同年龄段、不同欣赏口味观众的需求……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全国文化事业费总计超过1220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46倍,年均增幅达19.3%。到2010年底,全国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各级服务点83.1万个,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基本覆盖全部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乡镇综合文化站新建和扩建2.67万个,基本实现乡乡都有;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年放映电影近800万场次,观众超过18亿人次;农家书屋工程已建成农家书屋30多万家,覆盖全国40%以上的自然村。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和服务能力的大幅提高不仅使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更激发了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从南到北,从城市到农村,广大群众积极投身到“红歌会”、“艺术节”、“全民阅读”……过去自上而下的“文化发动”正在演变成群众自下而上的“文化自觉”。一些群众争先向记者讲述文化给当地带来的变化:邻里和睦了,治安状况好了,社会更和谐了,老百姓活得更带劲了。“工资没怎么涨,但是觉得比过去活得快乐、充实了”。
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赵实说,中国人的开放、积极,源于党的坚强领导,源于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更源于文化的自觉和自信,源于以创新意识、创造精神为核心的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主体“更勇敢更自信”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另一重大成果是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整体规模不断扩大。
据了解,到2010年底,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1万亿,占GDP比重2.78%,比2004年提高了0.84个百分点,年均增长23.3%,高于GDP增长速度近5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在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方面的作用日益明显。各地纷纷提出“文化强省”、“文化立市”。记者在吉林采访时了解到,吉林省正在实施文化产业提速计划,吉林省委书记孙政才说,“发展文化产业,既是推动吉林振兴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立足点,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文化已经由经济的附庸走上了独立的主导地位。”深圳市委宣传部副巡视员倪鹤琴说。
文化体制改革还通过“转企改制”推动了一批国有文化主体成长壮大。在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里,由长春电影集团参与投资、发行的主旋律商业大片《辛亥革命》赢得不错的票房,这让曾为连续六年亏损、一度无片可拍的长影集团苦求出路的董事长刘丽娟感到格外欣慰。她说,从艰难求存到逐步恢复生产创作活力、重新赢得一片发展天地,得益于通过改革形成了符合市场规律的现代企业制度和产业模式,以电影创作为龙头、电影旅游、电影加工和影视传媒等多元素并举、竞相发展。2010年集团实现净利润5079万元,创作故事电影50部,是改革前的8倍多。“与改革前比,我们更勇敢更自信。”刘丽娟说。
像长影一样,到2011年6月底,全国29个省区市需转制的419家出版单位中,402家已完成转企改制,占总数的95.9%;327家电影公司完成转企改制,占总数的90.3%,3090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中,已有595家完成转企改制,占19.3%;2118家文艺院团中,590家已完成转企改制或撤并;全国29个省区市都已组建省级广电传输网络公司。除文艺院团和非时政类报刊外,大部分省区市都已经基本完成了中央既定的改革任务,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增强了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改革催生内生动力呼唤改革“更快更深入”
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衡量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事实表明,在欢迎改革、认可改革的基础上,大多数参与改革的国有文化主体近年来已经形成了强烈的下一轮改革“冲动”,从“要我改”到“我要改”,文化体制改革正在走上可持续发展轨道。
“早改早主动,晚改就被动,不改没出路。”江苏省演艺集团总经理朱昌耀说,江苏演艺集团改革之初,孤军深入,“一到全国开会,改企的昆剧院就饱受质疑,很多人不理解。现在五六年下来,反对声音基本消失了。”去年演艺集团去年演出场次5320场,经营收入达1.25亿元。眼下,演艺集团已经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朱昌耀说,集团下一步要深化改革,进行股份制改造,引入新的战略合作者和更多外部资源,突破传统发展模式,实行产业升级。
“我们下去调研发现改革呼声很高。”江苏省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梁勇说,“以前是事业单位无所谓,我江苏的就守着江苏,现在市场放开了,不管你守不守,其他企业甚至外资都要进来。所以下一轮要发展,谁主动谁占先机。”
“改革效应催生了改革的内生动力。”梁勇说,未来一个阶段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将由过去的主要由行政推动转为主要由市场推动,而展望未来,国家对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也将转入更高的宏观层面,为下一轮改革创造一个更加良好的大环境。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