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十七届六中全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论述
国产电影456部,城市院线收入超62亿
民营文艺表演团体达6800家,年演出200多万场次
全国文化市场经营单位约24万个
全国动画片创作生产数量达到17万分钟
(截至2009年底)
据新华社电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202人,候补中央委员163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号召全党全国为实现这个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全会决定党的十八大于2012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
核心价值体系
【公报摘录】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国民教育
北京市社科院文化所所长、研究员李建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在凝聚力量、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方面,核心价值体系起到重大作用,所以,把核心价值体系培育成人们的价值取向、愿望要求和自觉行为,会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文化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
【公报摘录】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国际竞争进入文化之争
北京市社科院文化所所长、研究员李建盛:过去是武力之争,接下来是经济之争,现在正进入文化之争。从中反映出的是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因为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当今社会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一方面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另一方面文化的经济功能也越来越强,谁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占得先机。
文化强国
【公报摘录】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提高文明素质建文化强国
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文化强国”不像“经济强国”,不太好用具体指标衡量,主要是对内引领我们要重视文化和发展文化,对外其更多指的是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明显提升。
将“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在理念上要更重视与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联系,跟老百姓文化权益之间的联系。“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也说明光经济发展很多问题没办法解决,只有发展文化才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
文化产业
【公报摘录】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推动文化
成支柱产业
陈少峰:把文化产业提高到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之前也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过。这次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说明还不是支柱性产业。这有几层意思,一个是有希望,一个是引导性。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文化产业本来就有潜力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另一个方面是我国要进行产业结构转型,文化产业是比较好的产业选择。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以后,各级政府才有积极性来发展文化产业。
公共文化服务
【公报摘录】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使公共文化惠及每个人
李建盛:强调公共文化服务的“政府主导”,以及创新传播体系、城乡一体化,就是要使公共文化服务更公共,不仅仅停留于文化基础设施这样的硬件建设,更要重视公共文化服务的软件建设,也就是提升百姓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使百姓通过公共文化服务,共享经济发展带来的文化繁荣,真正使公共文化服务惠及每个人。
文化人才
【公报摘录】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
文化人才要德才兼备
陈少峰:之前讲人才强国战略,讲人才是“第一资源”都比较宏观。这一次在文化领域将人才问题专门提出来并有比较深入的论述,这是此次公报非常重要的一个亮点。
文化领域确实存在创意人才比较缺乏、规模比较小的问题。具体到文化创意产业,高素质的人才,综合素质高的人才也比较缺乏,创造性的领军人物比较少。公报将“德才兼备”放在首位,对文化领域的人才而言尤为重要,因为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他们创造出来的文化产品就不能发挥出“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考评体系
文化产业规模约8000亿
中央对地方文化工程投入超30亿元
全国免费开放公共博物馆、纪念馆1450家
全国共有县级公共图书馆2491个(截至2009年底)
考评体系
【公报摘录】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
李建盛: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GDP大幅度上升,可当前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但问题的另一面是,文化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未来发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关乎中国社会发展全局。
党和国家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战略高度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和民族振兴的力量,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各级党委、政府也必须把文化建设提升到国家和民族发展这样的高度,摆在重要位置,平衡好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关系。由此,文化建设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才有保证,才能落到实处。
因此,十七届六中全会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将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今后,文化建设和文化改革成效,将决定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业绩。
文化体制改革
【公报摘录】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发挥市场积极作用
陈少峰:此次公报中在强调文化发展中的很多方面都讲到了市场,就是将市场作为发展文化事业的一个途径。把发展文化的方式由过去的行政的力量和政府的提供,变成以企业和市场为主体。这会涉及市场管理方式的创新,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创新。
在国内文化事业发展上,以前可能强调政府提供一些,事业单位提供一些,企业提供一些,但现在提出企业提供更多的文化产品,这方面的体制创新意识比过去更强。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和文化走出去战略,任务比较艰巨,其实并没有提出谁是主导,国有文化单位是资源拥有者,但不拥有市场化的意识,恐怕也不是国有文化企业单位改革所能承担的,应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力量。
本报记者 郭少峰 王姝(除署名外)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