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15分钟文化圈”惠民更有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这是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对文化的一个高度表述。文化发展,说到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让所有人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以文化人,这是发展文化的最终目的。所以,在一方面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同时,另一方面也需要及时地把丰富的文化成果惠及于民。老百姓有没有共享文化成果,这本身就是一座城市,它的文化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志之一。
实现文化共享,无论如何它离不开甚至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应该看到,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经走出了“苏州模式”,基本建成15分钟文化圈就是当前苏州在这方面交上的最好“答卷”。
早在2004年6月,苏州市委、市政府就颁布了《“文化苏州”行动计划》,如今苏州的公共文化实现了设施网络化、资源信息化、服务人性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苏州模式”。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交相辉映,公办、民办是相得益彰,共同支撑起了苏州公共文化的繁荣。
去年,全市基本实现了公益性文化设施四级全覆盖,今年底苏州大市范围内图书馆总、分a馆将达到120个,并争取新增4个文化馆一级馆,使全市文化馆一级馆总量达到12个。如今在苏州,不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步行约15分钟就能享受到公益性文化设施提供的服务,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体现了便民、惠民,城乡居民也在唾手可得的文化服务的便利中“飨食”着精神大餐。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这是十七届六中全会对于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要求,相信在这样一种基调下,苏州将会进一步加大文化惠民的力度。
“15分钟文化圈”的框架基本形成,在实现文化设施全覆盖的同时,苏州未来应该更加注重文化供给和文化需求的对称,进一步充分了解市民的文化需求,在做好文化引导的同时做好供需的衔接。面对不断增长的人口和不断增加的需求,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也应该挖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公共文化的服务上来,事实上,民间美术馆、博物馆的自发兴起就证明积极引导和利用社会力量有可能。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