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六号 再巡九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现多人多天飞行
按照中央专委批准的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第一阶段任务总体安排,在2007年实施工程第六次飞行任务,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组成。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执行本次航天飞行任务,在绕地球飞行76圈后返回。期间,地面指控中心通过生理遥测参数和回传图像及话音通讯,了解航天员的身体、生活和工作状态。航天员监视飞船飞行过程中重要指令的执行情况以及飞船工况,并向地面报告有关情况和补发有关指令,进行相机和海事卫星终端试验操作。
一、任务执行情况简介
载人飞船和运载火箭在发射场技术区完成总装、测试后,进入发射区加注推进剂。航天员乘组在发射前约2小时45分进入飞船。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转场
起飞命令发出后,火箭一级发动机和4个助推发动机同时点火,发射方位角103度。主要飞行程序为:火箭飞行约120秒逃逸塔分离,约137秒助推器分离,约159秒火箭一、二级分离,约200秒整流罩分离,约461秒二级主发动机关机,约584秒游机发动机关机,船箭分离,飞船入轨。飞船进入倾角42.4度、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346.8公里的椭圆轨道。飞船建立轨道运行姿态,展开推进舱上的太阳能电池阵,对太阳定向,并在第5圈实施变轨,进入高度343公里的圆轨道飞行。
载人飞船的主要返回程序是:在返回的前一圈,由地面测控站向飞船注入返回制动参数。飞船偏航调姿90度,轨道舱与飞船分离。再偏航调姿90度并制动进入返回轨道,下降至140公里高度,推进舱与返回舱分离,返回舱再入大气层,穿越“黑障区”后进入主着陆场上空,按程序开伞减速,在下降至离地面约1米左右时,着陆缓冲发动机点火工作,返回舱着陆。舱内航天员确认着陆后,发指令切掉主伞并及时与地面搜救人员联系。
空中搜索直升机和地面搜索回收车辆对目标搜索定向。发现目标后,赶往返回舱着陆地点,协助航天员出舱,回收返回舱。
轨道舱留轨飞行约半年,开展有关的空间科学实验和应用试验。
图航天员聂海胜走出返回舱
飞船上新增加了40余台设备和6个软件,使飞船的设备达到600余台,软件82个,元器件10万余件,做出了4个方面110项技术改进。
围绕两人多天任务的改进:食品柜得到真正使用,通过水箱和单独的软包装两种方式准备了航天员用水。扩大了冷凝水箱,把所有裸露管线都贴上了吸水材料,确保飞船湿度控制在80%以下。
轨道舱功能使用方面的改进:放置了食品加热装置和餐具等。轨道舱中挂有一个睡袋,供两名航天员轮流休息用。轨道舱中还有一个专门的清洁用品柜,航天员可以用里面的温巾等物品进行清洁。大小便收集装置这次也是首次使用。
提高航天员安全性的改进:对航天员的坐椅缓冲器进行了重新设计,使返回前坐椅提升后航天员可以看到舷窗外的情况。研制成功了返回舱与轨道舱之间的舱门密闭快速自动检测装置。研制出一种专用抹布,这种布不产生纤维、静电、异味,专门用来清洁舱门。
起飞命令发出后,火箭一级发动机和4个助推发动机同时点火,发射方位角103度。主要飞行程序为:火箭飞行约120秒逃逸塔分离,约137秒助推器分离,约159秒火箭一、二级分离,约200秒整流罩分离,约461秒二级主发动机关机,约584秒游机发动机关机,船箭分离,飞船入轨。飞船进入倾角42.4度、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346.8公里的椭圆轨道。飞船建立轨道运行姿态,展开推进舱上的太阳能电池阵,对太阳定向,并在第5圈实施变轨,进入高度343公里的圆轨道飞行。
载人飞船的主要返回程序是:在返回的前一圈,由地面测控站向飞船注入返回制动参数。飞船偏航调姿90度,轨道舱与飞船分离。再偏航调姿90度并制动进入返回轨道,下降至140公里高度,推进舱与返回舱分离,返回舱再入大气层,穿越“黑障区”后进入主着陆场上空,按程序开伞减速,在下降至离地面约1米左右时,着陆缓冲发动机点火工作,返回舱着陆。舱内航天员确认着陆后,发指令切掉主伞并及时与地面搜救人员联系。
空中搜索直升机和地面搜索回收车辆对目标搜索定向。发现目标后,赶往返回舱着陆地点,协助航天员出舱,回收返回舱。
轨道舱留轨飞行约半年,开展有关的空间科学实验和应用试验。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