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体制改革须财政保障体制配套改革
少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这是人最基本的要求,因此也是一个政府保障民生最基本的内容。每年全国的两会上,教育、养老和医疗也自然成为代表、委员最关注的话题。
正因为这三大民生事业和所有人息息相关,政府主管三大事业的部门,也就被长期放在聚光灯下,其一言一行必将被公众重点解读。本次两会上,卫生部长陈竺说了一句,“现在还不是卫生部高调的时候,要做‘老黄牛’,还要准备挨社会十年至二十年的批评。”有媒体惊呼:“一生中有几个二十年?”其对医疗体制改革的期盼跃然纸上。
陈竺部长的这句话本身没有什么不妥,哪个部门又能唱高调呢?即使工作做得再好,也是职责所在,公众仍然有权对其继续提出批评。陈竺这句话也基于我国国情而发,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在这样一个大国搞医疗保障,确实难以短时间有根本的改进。但是,一个十三亿人口的大国,做什么不难呢?
我们可以放开思路,能不能像推进“普九”教育那样,在农村大范围改进医疗保障体制呢?当然,中国农村的医疗状况比教育状况还要复杂,不能简单地效仿。可是,我国改革开放刚开始时,教育和医疗一样,都是低起点。把两大民生事业做前后对比,我们必须承认,在教育领域,今天的中国人特别是广大农村居民,确实获得了相当多的改革红利,免费义务教育就是最好的说明。而医疗领域,农村居民现在的医疗保障状况,比改革开放之初的农村合作医疗时期有多大的进步呢?在教育改革中,虽然出现不少干扰,比如“教育产业化”的说法,但教育的公益性从来没有动摇过,义务教育走向真正免费也一直是改革的目的,所以点滴的进步最后汇集成质的飞跃。而医疗体制改革,一段时间内目标并不清晰,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的差别没有厘清,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一些地方的村级医疗点难以为继,乡镇卫生院被私人收购就是证明。而且教育经费的使用,比医疗经费的使用更为公开公平。尽管今天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基础教育水平还有较大差别,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性还有问题,但这是历史遗留的问题,各级财政特别是中央财政在教育领域向中西部地区、向农村倾斜的趋势非常明显,义务教育阶段不同地区和城乡之间基本的公平可以说达到了,也就是说实现了“人人有书读”。反观医疗,尽管每年各级财政对医疗的投入在加大,但其中农民得到了多少?普通城市居民得到了多少?“人人有医保”看上去很遥远,叫卖器官为亲人筹集医疗费的新闻时有所闻。
如果在医疗经费使用的公平性方面没有大的改进,仅仅是加大投入,很难使医疗体制改革取得大的成效。应该像教育领域推进“普九”那样,既要加大投入,更要在财政保障体制上做大的改革,让财政的钱,在教育领域能惠及每个学生,在医疗领域惠及每个公民特别是农村居民。
医疗体制改革,在具体的推进中,当然要警惕欲速则不达。但在心态上,卫生行政部门应该有这样的迫切感:“世上事,从来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相关链接:
海南已与9省份异地就医结算 方便跨区域医疗费用报销专家解析古巴免费医疗利弊 称能否坚持有待观察
人民日报:全民免费医疗只能是一种理想状态
质疑交强险医疗费赔偿 肇事撞伤还不如撞死
北大人民医院院长:构建医疗共同体化解“看病难”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