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实现“病有所医” 为推进医改进奠定基础
国际经验
如今,中国基本医疗保险95%的覆盖率,超过了富国俱乐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2000年医疗保险93%的平均覆盖率。中国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在人均GDP4000美元的时候,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险的基本全覆盖,从国际上看也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二战之前,几乎所有国家的医疗服务市场基本上处于自发状态,很少有政府或公共部门涉足其中,医疗保险也较为少见。二战之后,发达国家一方面对于民众的健康和生命的价值越发重视,希望推进全民医疗保险;另一方面工业化和城市化已经基本完成,具备了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政府财力来推进全民医疗保险。因此,一些发达国家纷纷采取措施,在若干年里逐步建立普遍覆盖的医疗保障体系,由此逐渐形成各国的现代医疗体系。普遍覆盖的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人均GDP水平密切相关。在实现全民医疗保险覆盖时,除了日本人均GDP为4307美元之外,法国、英国、意大利和德国的人均GDP都达到5000美元左右,加拿大和美国的人均GDP更是超过了1万美元。相比之下,中国在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在人均GDP4000美元的经济发展水平上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全覆盖,这是一个重大跨越。
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拥有全民医疗保险,但各国实现全民医疗保险的方式并不完全相同,基本上采取了政府税收筹资、政府推行强制性医疗保险和两者相结合等几种不同模式。1946年,英国开始构建国家卫生服务系统(NHS),即采用税收筹资的方式,建设国营医疗机构,从而做到为所有英国人提供医疗服务。这一体系于1948年开始实施。继英国之后,日本(1958-1961年)、加拿大(1966-1971年)和法国(1967年)等依然采取强制性医疗保险模式,相继达到人群基本全覆盖的目标。而意大利于1978年转向类似于英国的NHS体系,也完成全民医保的目标。美国在1965年通过了老年医疗保险计划和穷人医疗救助计划,这是强制性医疗保险与完全政府筹资的结合。在深入研究了上述各种模式的优劣之后,中国充分考虑了政府的财力、参保者的意愿和病人的道德风险,精心设计了医改方案,采取了“政府统一组织、个人适当投入、向全体居民公平提供”的非强制性医疗保险方式,强化政府的责任和投入,引导民众加入,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险的基本全覆盖。
现实意义
美国著名智库兰德公司研究指出,低收入者、体弱多病者等社会弱势群体明显得到了医疗保险制度所带来的实惠。从发达国家的经历看,追求医疗保障统一覆盖,政策的着力点就是要保证穷人能享有和富人一样的就医权。在中国,“病有所医”的实现,其现实意义更大。
首先,从权利保障和社会公平的社会意义来看,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公共卫生体系的全面建立,让民众能够像享有生命财产安全保障一样享有基本医疗保障这一基本权利,获得基本医疗卫生这一公共产品。在政府出资(2009-2011年为8500亿元)建设的基本医疗保险体系中,受益最大的是低收入者,使他们免于因病陷入困境,这是通过再分配增加了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从而提升了社会公平,减轻了贫富分化,缓和了社会矛盾。
其次,从推进城镇化和实现社会流动的发展意义来看,基本医疗保险的基本全覆盖,并允许城市间基本医疗保险流动,这连同正在推进的保障房建设,将使农民进入城镇之后,实现“住有所居、病有所医”不再是奢望,从而能够安心扎根城镇、建设城镇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同时,这也能够让充满创业热情和闯荡精神的人们在创业和闯荡中减少了后顾之忧,使他们更敢于通过自身努力改变社会地位和收入状况,支持了合理的社会流动,而这正是一个社会充满活力和健康发展之所在。
最后,从医药卫生产业发展的经济意义来看,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全覆盖和人均医疗保障水平的逐年稳步提高,将使全民医疗健康从病后治疗向提前预防前移,将对医疗保健和医疗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将对制药业的发展和生物制药、中成药等新药的研发提供有力支持;也将为医疗器械、健康器材和卫生护理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空间。2007年,美国医疗服务支出22412亿美元,占GDP的16.2%,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医疗产业,庞大的医疗费用为生物制药、医疗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国目前医疗服务支出还不到GDP的5%,即使达到GDP的6%-8%这一发展中国家一般水平,卫生事业和医疗产业发展的空间也非常广阔。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