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历史上的潮州会馆简介
早在宋代,琼州海口和儋州中和镇与泉州、福州之间的贸易已极兴盛。尤其是海口的白沙津,更是本岛对内对外贸易商品的集散地。因地域和福建相连而且同是抄“漳泉之音”的缘故,潮州人是和福建人同时登上海南岛的。根据有关史料记载,苏东坡流放儋州时,已有潮州人在儋州经商定居。南宋时,来琼经商和拓殖的潮州人更多。明代的海口港门,“帆樯之聚,森如立竹”,贸易盛况空前。自明清以来,以商号的地域来源形成了福建行、潮行、 广行、南行、高州行等“五行”。广行即广州行,南行即海南行,潮行即潮州行。
清初曾两次申严洋禁。因而沿海贸易陷入停止状态。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撤除禁海令之后,海南的海运事业迅猛发展,商号剧增。来自潮州澄海县樟林港的红头船,有的是以海南为航行的终点站,有的是以海南作为歇脚处,起卸货物后又冲风破浪经过南沙群岛前往东南亚各国。海口的潮行,进口以经营陶瓷、菜种、茶叶、锡薄、棉纱、布匹等为主;出口则经营赤糖、槟榔、药材等。
明清时代各行为了联络乡情,维护同乡的利益,相继设立“会馆”作为聚会的场所。
这一时期,潮行在海南各市县先后设立会馆的有海口、儋州、万宁、陵水。各会馆同时又是祭祀妈祖的妈祖庙。
在海口,潮行先是明代建“兴潮会馆”于白沙门上村,后于清乾隆时期又新建“潮州会馆” 于海口所城外(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解放西路市公安局内)。明代的兴潮会馆系由福建兴化府籍和广东潮州府籍的商人组成。清代的潮州会馆系由兴宁、潮州、澄海、汕头等地商人开设的商号组成。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