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骄子鹦哥岭上写青春
莽莽林海,层峦叠嶂。我们坐上护林员的摩托车,在热带丛林的羊肠小道上艰难前行。经过四五十分钟“极限体验”,终于来到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道银村——鹦哥岭自然保护区最早建立的护林站点,见到这群20多岁的大学生。
5年前,他们从这里的茅草房起步,走遍保护区的200多个山头,建成鹦哥岭森林资源数据库和监测管理信息系统;访遍保护区周边6个乡镇100多个黎村苗寨,与当地百姓建立亲如一家的和谐共管关系。他们不慕浮华,甘于清贫,乐于奉献,被人们赞为“鹦哥岭上的木棉花”。
激 情
鹦哥岭自然保护区2004年经海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目前是海南陆地面积最大的保护区,被称为“海南的肺部”。
由于地势险恶,除了世代栖居于此的黎苗百姓,这里几乎“无外人涉足”。从2007年开始,27位“天之骄子”陆续来到这里。他们中有2名博士、4名硕士、21名本科毕业生,分别充实到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的7个部门、4个分站、3个护林站点和1个科研监测站,至今没有一人离开。
“2007年7月18日,我来到鹦哥岭,回想起来,就像是昨天。”一米八几的山东小伙王合升,在云南农业大学读硕士时主攻昆虫分类,他冲着“鹦哥岭保护区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这一点,毫不迟疑地应聘而至。
稍事休整,王合升左肩担着帐篷卷,右肩扛着一口锅,后背系着行李包,又出发了。为了观察昆虫,他整整在山上住了5天。饿了,架锅造饭,和着辣酱吃。夜半,山雨骤降,帐篷渗水,衣被湿透,他盘腿坐到天亮。
几年时间,王合升走过鹦哥岭保护区所有的山峰,整理出一批昆虫新属、新纪录,并在国家一级期刊《昆虫分类学报》上发表了论文——《中国的新纪录种》。
王合升的成绩鼓舞着其他人。在管理站野生动植物拯救中心一个塑料箱里,几只蝌蚪自在地穿梭于水草间。“这是廖常乐培养的鹦哥岭树蛙,是他第一个发现了这个新种。”管理站站长黄国昌说。一天,廖常乐在山上采集标本,忽然听到一种怪叫声,细听,叫声又没了。连续等待几天,他终于在石头板下发现一只青蛙模样的东西。这是鹦哥岭保护区内的独有物种。
信息技术科的3名年轻人,从2009年开始进行二类森林资源调查。截至目前,大学生们记录到维管束植物2197种、脊椎动物431种;记录到鹦哥岭树蛙等14种科学新种、轮叶三棱栎等26个中国新纪录种、伯乐树等178种海南新纪录种。根据科考实践,他们编写了《鹦哥岭森林管护实践》、《海南鹦哥岭生物多样性及保育》等书。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