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辛的鹦哥岭探秘之路 神奇的森林宝库
海南大学攻读动植物专业的两位研究生,完全被这从来没有亲眼发现过这么多丰富的动植物种类迷住了。小陈是位女生,她和另一位学友各背着20多斤重的帐篷,决定当晚就宿在遮天蔽日、云雾缭绕的鹦哥上。“来一趟鹦哥岭不容易,上下山10多个小时,剩下的时间哪够用啊。”小陈说,在出发前的头一天晚上,他们就下了夜宿鹦哥岭的决心。为安全起见,保护区只得安排两个身强力的护林员为他们“保驾护航”。
近七个小时的艰苦攀登,考察队已经跃上1600米的高度。但见越往里走林木越是茂密,且云雾缭绕。风吹云移,只见一棵又一棵参天大树出其不意地耸立在面前。走在最前面王合升喊道:“各位注意啦!‘树王’群就在前面!”
考察队员来了劲,穿林破雾,跟着他跃上主峰旁边一个小山峰。哗!所有的人顿时都震住了:山峰上,七八株三四个人围抱不过来的罕见的华南五针松,根深叶茂,傲然挺立,苍劲的树杈如北京奥运会鸟巢支架有力而神奇伸出,相互交错,把足球场般大小的上空严严实实地遮盖起来,像一把巨型的雨伞。尽管是数百年生存下来,可现在依然呈现出蓬勃生长之势。那盘根错接的千年老树根,除一半隐藏在地下外,裸露在地面上的则有如一张大网,纵横交错,老树根上上长满非常漂亮的青苔,手一触摸,柔软异常。至于被树根、青苔和树叶所覆盖而形成的一个个黑呼呼、深不可测的深洞。伸头一望,不知道里面隐藏着什么动物,让人感到既神秘,又害怕。
站在高高的树下,王合升俨然如植物课的老师:“华南五针松又名广东五针松、广东松,分布零星,数量少,是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该树种生态适应性较强,在中亚热带和北热带地区均能生长。能适应多种土壤,在悬崖陡壁的严酷生境上较常见,可形成小片森林。为阳性树种,干材端直,材质优良,为阳性树种,干材端直,材质优良,坚实。本群落中华南五针松株体巨大,所在位置靠近山顶,多云雾滋润,生境条件接近云雾苔藓林,附生植物如膜蕨科植物、雨蕨、水龙骨科植物、豆兰属植物等于树干与石上覆盖面达80%,更有岩谷杜鹃与蓝果越橘等高山灌木附生树干枝桠上,与类似群落有很大差别。
王合升说,鹦哥岭保护区内分布有从热带低地雨林、热带季雨林、热带山地雨林、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热带针叶林、热带山顶矮林的完整垂直谱带。已记录到维管束植物2209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有坡垒、海南苏铁、台湾苏铁、伯乐树4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有25种。华南五针松是这里树型最大、树龄最长的植物之一。这几棵的树龄已达200-300年。
看到这几棵好不容易幸存下来罕见的野生大树,联想起如今不少人家中精美昂贵的实木高档家具,记者不由生出许多感慨和忧虑。
1812米,考察队终于登上了鹦哥岭主峰最高处。领队王合升遗憾的是:9名考察队员,能够脚踏这一高度的则只剩下3位。人民网记者有幸是其中之一。
穿过层次云雾,山顶的天气竟然出奇的清朗,艳阳明净,照得树木格外的美丽。抖着被汗水湿透的衣服,虽然脸上和手脚被荆棘划出一道道口子,但是,一种征服、成功、胜利和获得丰富多彩发现的喜悦,一下全都涌上记者心来,一种为我国还能为地球上保持着那么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而感到无限自豪与宽心油然而生。
为了了解自然保护去的情况,第二天,记者又来到保护区深处的白沙黎族自治县南开乡的道银村这里仅有18户人家89口人,这里是海南唯一不通公路的村庄与列为保护社区的村民们了解情况。道银村远离城镇上近200公里,沿途人烟稀少,记者乘坐的车行了2个多小时后,再也无路可走,于是下车步行,沿着深深的山谷溯河而上。这里的景色也处处令人欲醉:四下静悄悄的,全没了车辆的轰鸣和人群的喧闹,只有鸟儿虫儿悠扬啼鸣,河里成群的鱼儿游来游去,清新的空气中不时飘来阵阵各种山花的醉人的芬芳。经过七八个小时的长途跋涉,我们才来到道银村,当晚,洗过清凉的山涧澡后,七八个男同胞一块儿睡在护林员小棚子内一个用树枝架起的“大床”上,开始,记者担心睡不好,谁知“一觉到天光”。由于森林清新的空气和安静的环境形成的“天然大氧吧”,使得尽管“大床”极为简陋,可大伙都感觉睡的舒服极了,第二天起来个个精神抖擞。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