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伐木人”到“护林员” 鹦哥岭上的青春之歌
护林员王永另。记者 雷琼宇 摄
海口网8月27日消息(记者 雷琼宇 摄影报道)“以前是偷偷的上山伐木,现在我在守护它们。”8月25日,在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元门乡红茂村委会红新村的一个社区里,有着“全国优秀护林员”之称的王永另向记者讲述着他与鹦哥岭这座苍山的缘分。
过去:靠山吃山 吃祖辈饭
“2005年开始成为一名护林员,连我自己也没想到。”在红新村,只有初中学历的王永另在面对记者采访时表示,能当护林员是他的骄傲,除了能有一份固定的收入,还能接触到不少新知识。
在通向大山的路上,王永另正准备上山巡视。他说,作为红新村本村的护林员,他的主要工作是巡山护林,确保所负责的林地不受盗伐、盗猎、盗挖药材等的侵扰。“以前没当护林员,不了解什么是生态保护,山里的农民只知道靠山吃山,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观念都是这样的。”
“以前,我也会不时上山去砍伐一些树木来养家生活,当时没有概念,也不懂什么是生态,只知道伐木能换钱。”说到以前的事情,王永另感慨道,靠山吃山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上山伐木也辛苦,但是这是我们除了干农活之外的主要副业。”
“如果有更好的选择,我肯定也不会去伐木了。”他说,自己没有读过多少书,知道的知识很少,生活的轨迹遵循着祖辈的轨道,“如果没有鹦哥岭保护区的介入,不能想象我还能从一个伐木人成为一个护林员。”
转变:从伐木到护林 从破坏到保护
让王永另没想到的不仅仅是自己成为护林员,更让他惊叹的是自己能在当上护林员后对护林工作产生了热情。
在与王永另的聊天中记者感受到,7年的护林工作,已经让他深深地喜欢上这片青山绿水。“我是一个粗人,当初当护林员无非就是想让生活过的顺当一点,有人给固定的工资,不用再躲躲藏藏的伐木,这个感觉真是好。”2005年,当县里要求红新村就近招聘本村护林员时,王永另毅然报名了。
当上护林员后,尤其是在2006年底转为新成立的鹦哥岭保护区的护林员后,王永另的心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慢慢地起了变化。“当护林员以后遇到过很多事情,但现在这个工作已经成为我的爱好。”而在说起自己长年累月的森林保护工作中遇到的点点滴滴,王永另脸上始终洋溢着大山子民朴素、满足的笑容。
说起护林员工作的难忘经历,王永另回忆说,参加护林员工作的第三年就遇到一件令他印象深刻的事情。2008年,在红新村灯笼岭,王永另与两个进山偷猎的人斗智斗勇一整天,经过长时间的耐力比拼后,终于将进山偷猎者双双擒获。
“那一天,他们大白天带着粉枪,一进山就被村里人发现,我知道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了 。但晚上他们在深山里面打猎,没办法找,我们就在他们下山的必经的路口设卡蹲点。”王永另说,四、五个护林员在路口蹲守,一等就是一整夜。“第二天早上,他们下山来到路口,没等他们反映过来,枪就被我们收了,人也被我们制服了,送到了总站。”
王永另自豪的说,能够这么准确的找到偷猎者下山的路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护林员的社区工作做的好。“经过大量的社区宣传工作,大部分村民现在越来越重视生态环保,所以很多村民都会自发自觉地关注森林的保护,什么人、什么时候进山,都会留意并举报的。”
打好群众基础是森林保护的重要环节,鹦哥岭保护区对林区内的社区工作很重视,鹦哥岭保护区管理站站长黄国昌说道:“保护山林,做好社区工作就能事半功倍,管林区主要的就是管好人,人的思想做通了,人人护林,才能是真正地做好护林工作。”
感受:爱上护林员工作 幸福指数高
每天忙碌的山林防护工作让王永另无暇顾及家里的农活,家里近40亩橡胶林的农活也大多落在妻子身上。“当时也考虑到家里农活的问题,但是护林能让我学到更多知识,为家乡的山林做出更多的贡献。因此,反复考虑最终还是决定报名参加了。”
王永另说,与村民的沟通就像是在交朋友,向他们介绍护林工作以及宣传生态保护政策,并为森林保护提供一些相关信息。“有时候也会当林地向导,因为对山比较熟悉,了解山地地形,以前用来伐木的知识,现在也能成为护林的长处。”而对自己获得“全国优秀护林员”称号,他很谦虚地说,当初并不抱太大的希望,评上了之后也觉得有些不好意思。“因为授予什么样的荣誉称号,我自己也不太清楚,只觉得不管怎么样,都要做好自己的工作,保护好这片林子。”
王永另表示,成为护林员是自己作出的最正确的选择。“这样的生活很让我感到幸福满足,会一直将护林工作做下去。”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