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奇葆:四川努力走在西部转型升级跨越发展前列
2012年第4期《学习与研究》杂志发表了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的署名文章《努力走在西部转型升级跨越发展前列》,四川日报进行了全文转载: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四川把推进转型升级、跨越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立足西部大省的实际,坚持调整存量与扩大增量并举、主要在扩大增量中调结构,从把握科学发展的大势中寻求发展机遇、拓展发展空间、增添发展动力,走具有西部特征、四川特点的转变发展方式之路。
一、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找准调整经济结构的切入点
实体经济是社会财富和综合国力的基础。国际金融危机警示我们,只有依靠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才有可能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稳定。壮大实体经济特别是现代工业,筑牢经济发展的根基,是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应有之义。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大幅度提升工业经济实力,是四川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切入点。
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规划和引领产业优化布局。特色优势产业是四川作为西部省份参与市场竞争、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优势。四川水电、天然气、钒钛、稀土等战略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列,在能源、资源日益紧缺的新形势下,比较优势更加突出。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和产业分工的角度科学选择产业主攻方向,制定实施“7+3”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电力、油气化工、钒钛钢铁、饮料食品和现代中药等优势产业,积极培育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生物工程等有潜力的产业,努力发展一批千亿产业。“十一五”以来,“7+3”产业实现增加值连跨4个千亿台阶,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超过70%,支撑我省建设西部重要的战略资源开发、现代加工制造业、科技创新产业化和农产品深加工等四大基地加快推进。
以集中集聚集约为途径,巩固提升优势特色产业竞争能力。由于发展程度不够,西部地区存在产业关联度差、企业规模小、产品低端化等问题。创新资源开发模式,布局一批重大资源开发项目,积聚有科技实力、经济实力的大企业进行集约开发、深度开发,加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更加注重能源、资源的集约化生产,制定完善政策措施,促进资源产业从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依托骨干企业和重点园区,以关联项目形成产业链,以产业链优化提升产业园区,以产业园区构建产业集群,以产业集群催生特色产业带。建成1个千亿产业园、5个超500亿产业园、44个超百亿产业园区,营业收入超百亿的大企业、大集团达到37家,大企业、大品牌、大产业加速形成。全省工业集中度提高到64%,集约集群发展的水平明显提高。
二、加强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运用,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先机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世界主要经济大国都选择在经济转型和科技创新上寻找出路。翻看世界近现代发展史,无论是引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英国,还是主导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美国、德国,或者是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奠定超级大国地位的美国,都是首先在科技进步和创新方面取得突破,把技术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最终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中央作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具有极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四川科教资源优势突出,必须大力加强自主创新,不断提高研发创新能力,着力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努力在新一轮竞争当中迎头赶上,实现后发赶超。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合理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科学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技术等具有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超前部署、科学规划、大力培育。以掌握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加速产业规模化发展为目标,大力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着力增强新兴产业的技术优势和竞争优势。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技术密集型产业占全省工业比重迅速提高,其中新材料、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在去年的增速高达4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居西部第一位、全国第六位。
围绕成果转化运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我省科技与经济结合不紧密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是科技力量分布不均,中央在川单位强、军工强,地方弱、企业弱,同时还存在科研成果多、转化少的问题。“两强两弱”和“一多一少”,决定了我省科技工作的重点首先是抓整合、抓转化。要以应用的眼光看科技,用经济的眼光看技术,树立“技术就是经济”的观念,大力强化科技服从和服务于发展这一根本导向,以经济效益来衡量技术创新的价值。把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科技工作的“一号工程”,在现有项目中优先发现和筛选出有前景的项目1500多项,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工程,推动一批重点成果转化落地并产业化。积极推进高校、科研院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快建立一批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专业化管理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充分发挥其发现、筛选、撮合、转化项目的作用,切实把我省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
加快人才建设是发展新兴产业的根本途径。要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高端引领,大力建设西部人才高地。抓紧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推出多项人才培养和引进制度,大力实施“天府科技英才计划”,以人才高地建设促进产业高地、科教高地和开放高地建设。近3年引进四川“百人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148名,已有68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位居西部第一位、全国第七位,重大产业、重要领域、重点企业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比例大幅提升。
三、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城镇是现代经济活动的重要载体,也是发展现代工业的最佳载体。在当今时代,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质量的提升。目前,我省的城镇化率比全国低9.5个百分点,与全国特别是东部相比差距较大,迫切需要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四川确立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思路,着力解决城镇化滞后的问题,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拓展经济发展的广阔空间。
推动新型城镇化,必须构建与全省生产力布局相匹配的城镇体系。推进“两化”互动,其实质是使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动态调整相适应。在这个过程中,工业化处于主导地位。要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和重大交通规划等“多规衔接”,协调处理好产业与城市的空间关系。布局和发展城市要充分考虑主体功能区划分、区域产业布局和重要交通线路走向,使城市与主要产业空间分布相一致。要围绕工业发展需求提升优化完善城镇功能,按照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原则优化空间布局。要根据产业园区建设需要布局城市新区,通过城市新区建设服务产业园区发展。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同步解决好“三农”问题。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水平。要把城市和农村发展放到区域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前瞻性地定位未来城乡发展的形态和走势,形成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农村相互衔接、架构合理的城乡空间布局体系。要探索建立城市和农村统筹推进工作机制、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机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步变革推进机制,构建现代城乡新形态,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四、深入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努力建设内陆开放高地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成功实施了从沿海到内地、从东部向西部、从局部到全面,逐步推进的开放战略。四川抓住西部全面开发开放的新机遇,大力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努力变“天府之国”为“天府之域”。近几年来,承接产业转移实现重大突破,去年引进外资突破110亿美元,引进国内省外直接投资突破7000亿元,世界500强企业已有219家落户四川。外经外贸实现重大跨越,进出口总额连续三年跨越一个百亿美元台阶,出口跻身全国十强,对外开放取得了重大突破。
全面开放催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承接产业转移助推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把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尤其是重大产业发展结合起来,针对重点产业发展招大引强,带动配套企业跟进,推动产业链条完善,促进相关产业迅速崛起。成功引进联想、戴尔、英特尔、富士康、仁宝、纬创、德州仪器等全球知名电子信息产业品牌商和制造商,“十二五”末我省电子信息产业有望成为万亿元产业。成功引进德国大众、一汽大众、韩国现代、吉利沃尔沃等一批品牌汽车企业,四川正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制造基地。马士基等世界著名物流企业落户四川。同时,一大批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和生物产业重大项目落户四川。承接产业转移的突破性进展,迅速促进了重大产业规模壮大,并优化了产业结构,奠基了四川长远发展。
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明显趋势。四川把加强区域合作作为对外开放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同周边省区市的合作,主动融入泛珠三角合作,有效对接长三角合作。充分利用国家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实施的重大机遇,共同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的增长极和经济中心。巩固和深化灾后重建对口支援成果,与对口支援省市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和长期合作机制,推进由援建到合作、对口到全面、重建到发展的转变。与香港、澳门和台湾的合作交流取得重大突破,四川已成为西部地区台资企业最多、投资额最大、对台交流品牌最多的省份,港澳物流、商贸、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向四川转移已具有一定规模。加强与东南亚的合作,积极融入东盟自由贸易区,促成新加坡与我省共建新川创新科技园重大合作项目,努力建设中国西部高科技产业创新发展的集聚区。同时,加强与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不断提升四川的开放水平和国际化水平。
五、更加主动地抓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四川位于长江、黄河上游地区,是长江和黄河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水量补给地,肩负着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使命,必须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更加主动地抓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努力实现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是四川和绝大多数西部地区宝贵的资源和优势。生态和环境是一种生产力,建设生态就是发展和创造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抓发展,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去年全省旅游总收入达到2400亿元,占GDP的12%左右。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四川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有九寨沟、黄龙、峨眉山等一大批世界遗产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当前,国家划分主体功能区,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生态环境与发展对应更直接、联系更紧密。要牢固树立抓生态环境同样是抓发展,而且是其他发展的基础,是更加持续久远的发展理念,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自觉性,加快生态四川建设。
生态是可以建设的,要推动生态环境由“被动保护”向“主动建设”转变。主动推进科学有效的生态建设,使自然修复与工程措施有机结合,对于提高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改善环境质量和生态功能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我省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点任务之一,坚持不懈地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湿地保护、水土流失治理、川西北防沙治沙、城乡绿化等一批重点生态工程,在为全国特别是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全川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也得到很大改善。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经济与生态、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努力使锦绣巴蜀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