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龙表演。
舞狮表演。
这是一个百姓的节日,自2002年举办以来,为海口、全省乃至岛外的百姓送上了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这是一次民俗的展示,装军出游、虎舞、穿杖等活动轮番登场,充分展示了海口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这是一场文化的盛宴,千年传承的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依旧散发着光彩,糅合在百姓的生活之中。
2013第十二届冼夫人文化节自开幕以来,给当地民众和外来游客带来了欢乐及期待,而它所产生的一系列品牌效应正在发酵、集聚。
□本报记者 陈小萍/文
黄一冰/图
受众范围更宽
20日13时30分许,记者来到海口市新坡镇冼夫人纪念馆门前看到,虽是中午时分,但市民及游客络绎不绝。半个小时后来的人越来越多,大家争相来参加冼夫人文化节的各项传统纪念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
刚参加完祭祀活动的一位梁姓村民告诉记者,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六至二月十二,是他们新坡镇所有人的好日子。节日期间,他们可以放下手中的活,去走一走亲戚,去参加各式各样的祭祀活动,好好放放松,“这是我们的传统,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而对于游客而言,文化节是了解地域文化的节日。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从2002年有关部门将“闹军坡”纳入中国民间艺术游海南系列活动,使之成为一年一度的文化节以后,来冼夫人纪念馆的游客逐年增多,有的来朝拜冼夫人,有的来还愿,更多的是参与其中,了解这边的地域文化。
“每年这时候来参加活动的人非常多,除了新坡镇的百姓,还有很多外来的游客,有从海口来的,有从文昌来的等等,比过年还要热闹。”新坡镇冼夫人纪念馆研究室主任杜瑞道告诉记者,以前闹军坡大都是新坡镇的民众,现在则是当地民众和游客一起闹。他说,未来几天,预计将有10多万人次来主会场新坡镇参加活动。
表演舞台更广
下午14时42分许,整个新坡小镇已是人声鼎沸,一支近200人的下市村武装队,伴随着锣鼓声,浩浩荡荡地来到新坡镇文化广场的点将台,摹仿起了冼夫人当年的阅兵仪式,只见他们抬着婆祖的轿子,来回冲刺。据介绍,这是“圆军”表演,农历初九各装甲队伍会集中排练,为初十的“装甲出军”演习排练。“这是传承下来的,是我们的祖先自发组织的民俗活动。”村民李博文表示。记者现场看到,除了点将台,另一侧的戏台也闹得甚欢。由组委会组织的乡镇舞狮队、琼剧演出、公仔戏会演、舞虎等多项活动也在同步上演,使得文化节民俗味、文化味十足。
来自海口的陈老太太是一名虔诚的冼夫人信奉者,中午与几位邻居赶来新坡朝拜以后就在文化广场的阴凉处看起了表演。陈老太太告诉记者,她今年81岁,从五六岁开始跟着母亲闹军坡,一闹就闹了几十年。“那个时候,冼夫人庙不在这个位置,规模也没这么大,以前是朝拜纪念的仪式居多,不像现在有这么多好听、好看、好玩的节目。”
海口市文体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每一年的冼夫人文化节都聚集了丰富的民俗活动,这些民俗散落在各乡镇,有的通过活动让人熟知,而更多的民俗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为人所遗忘,急需整理、传承、发扬,“冼夫人文化节正是这样一个展示、发扬海口民俗的大舞台”。
品牌效应发酵
冼夫人文化节的舞台很大,吸引了众多百姓的热情参与,周边乡镇、海口城区甚至岛外游客也闻讯而来,而它所产生的一系列品牌效应正在发酵、集聚。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文化节期间新坡镇的集贸市场异常活跃。在纪念馆旁搭棚卖鞭炮、香火的村民梁定胜告诉记者,从1991年开始,每一年的军坡节他都会到这里摆摊。“有亏有赚,每一年的销售额为五万多,平均一年能赚个一两万左右。”与此同时,旅游业也迎来了新的契机,很多人因为文化节认识了海口。
对此,海南民俗专家蒙乐生表示,冼夫人文化是海南独特的民俗文化遗产。“海南旅游应加大对人文资源的挖掘和开发,在诸多传统民俗节日中,冼夫人文化节无疑是旅游文化的一朵奇葩。”
蒙乐生还就冼夫人文化的未来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说,文化节的举办要尽量保持民间传统节日习俗,挖掘它的潜在价值,使之成为海南乡土美食节和狂热的乡村集贸市场。同时他表示,传统民俗文化是流传下来的宝贵资源,最大特点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通过文化节,把文化资源变成未来经济发展的引擎,引导农民把握商机,做活“节日经济”,把文化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让乡村集贸唱主角,促进镇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