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遗韵———中原古代音乐文物展”省博物馆展出
来源: 海口网—海口晚报  时间: 2013-03-23


  ①贾湖骨笛。本报记者 李汉仁 摄


  ②尖底红陶鼓。本报记者 湘竹 摄


  ③陶坐部伎女乐俑。本报记者 李汉仁 摄

  8700年前中原骨笛海南吹响

  22日上午,由省文体厅主办,河南博物院、省博物馆承办的“华夏遗韵———中原古代音乐文物展”在省博物馆展出。展览从河南音乐文物中撷取了61组(套)152件精品,观众可通过展览全面了解中国古代音乐千古不泯的魅力,感受八千年前音乐文物的今世音声。展览按历史的足迹分5个部分。

  □本报记者 湘竹

  远古回响:史前音乐

  史前考古中,与音乐相关的文物众多,是中国音乐起源的实物见证。距今8700年贾湖的骨笛,以及种类不同的陶鼓、陶埙、陶缶、陶响器、陶角的出土,有力地证明了中国音乐之最早源头所在,而且将古书所载的“葛天氏之乐”“伊蓍氏之用”“神农氏削桐为琴”“伏羲氏灼土为埙”等神话传说,还原为真实而古老的音乐世界。

  金声玉振:夏商周音乐

  中国上古音乐中,以编钟为主奏乐器的庙堂雅乐,构成中国独特的礼乐文化主体。这一时期王制的兴衰,在青铜乐器的发展和使用、乐律观念的演进和形成、乐队编制的组合、歌诗的内容与形式上有所反映。中原正声被视为正统的王室音乐之源头和传统音乐文化的主流。它以海纳百川、辐射四方的特性,在中国传统音乐的起始、形成、发展过程中,显示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瑰姿逸音:汉魏音乐

  两汉时期的中原,中国传统音乐由钟磬乐舞形态,转入到了歌舞伎乐时期。在河南出土的大量陶制明器和汉画像砖、画像石以及壁画中,舞乐百戏的题材占有相当的比重,承三代音乐之余绪。不同规模的乐队,丰富多样的乐器,纷繁复杂的演奏方式,表现了中原汉民族文化百川汇流的盛景。

  盛世风华:隋唐音乐

  中国古代音乐发展至唐代,已经成为了融歌、乐、舞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表演艺术。唐代音乐的美在于它汇融了各国艺术的精华,以炉火纯青的技艺表达诗一般深遂优美的意境,随着西域音乐的传入,隋唐王朝的“十部乐”,就是以国名、地名为乐部名称的音乐大全。中原的唐代民间与宫廷音乐在中外乐舞融合的风潮中也呈现出绚丽多姿的气象。唐代墓葬所出大量的彩绘和三彩乐俑,显示出盛唐乐舞的普及程度。

  余韵悠扬:宋元明清音乐

  至宋元明清,宫庭音乐逐渐走向市井,一时“万家竞奏新声”。这一时期,音乐世俗气息和市民格调意识浓厚。文物展的起点是8700年的贾湖骨笛,那见证着华夏音乐起源的神秘骨笛,就像穿过时光隧道,七点微光洒下,恰似七个千年的间隔……好羡慕曾吹动她的人,那一口气息,不知吹过了几世的轮回与几多的欢乐趣、别离苦!文物展的尾声处有蕉叶式古琴“飞泉漱玉”。她只默默卧着,已然是曲流动着的旋律。

  / 古物简介 /

  贾湖骨笛

  被誉为“中华第一笛”的贾湖骨笛,1987年被发现,是用鹤类动物的尺骨锯去两端关节钻空而做成。全长22.2厘米,共有七孔,磨制精细,保存完好。在靠近第7孔的地方又穿有校音的一个小圆孔调整音差。它有力地证明了8000多年前的祖先所具有的音乐水平已经是七声具备。有专家曾测试,这支骨笛的音质悠扬清远。

  青铜编钟

  春秋时期的青铜编钟,编钟共24枚,呈东西向排列成三行。其中在4枚较大的编钟上都有36个兽首形钮,钟面上的云雷纹清晰可见。该编钟于1997年元旦前夕在河南省新郑市郊区发掘出土。

  据省博专家介绍,中国上古音乐中,以编钟为主奏乐器的庙堂雅乐,构成中国独特的礼乐文化主体。



   海口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成立于2012年,是以中共海口市委宣传部作为发起单位,成立的以从事开展民间国际文化交流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协会致力于促进海口文化发展繁荣,打造国际旅游岛“文化高地” 。
【详情请点击】

2010-2011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运营合作,新闻报料QQ: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琼ICP备05001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