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昔日边陲小镇蜕变滨海旅游城市
三亚的美,是海南的福。4月24日,“美丽中国幸福海南——庆祝海南建省25周年全国百家网媒看海南”采访团走进三亚,见证回味这座城市成长和发展的每一个印记、每一次历史嬗变。
三亚25年从“边陲小镇”蜕变为国际滨海旅游城市(南海网记者刘丽萍摄)
三亚海洋邮轮经济蓬勃发展(南海网记者刘丽萍摄)
三亚旅游业发展迅猛,2012年过夜游客突破1100万人次(南海网记者刘丽萍摄)
三亚25年脱变为“美丽中国”海南篇章增添华彩(南海网记者刘丽萍摄)
参观兰花大世界、南繁科研基地;游览天涯海角、亚龙湾国际玫瑰谷;登观邮轮码头、热带天堂森林公园;泛舟游艇会、俯视龙溪二九别墅……从陆上到海上、从农业到旅游业,网媒记者们用镜头、文字记录着三亚的每一个精彩瞬间。
一组数字足以见证三亚旅游业奇迹产生的路径:1987年11万人次到三亚旅游过夜,2007年是486万人次,而到了2012年,三亚全市接待过夜游客达到1100万人次!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重点旅游城市”、“中国宜居城市”……三亚一次次将荣誉挂上历史。凭借着独特的自然资源,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热带农业、海洋经济、创新创意产业也“竞相开花”。从率先实施城乡统筹战略,到多场最美国事活动举办,三亚实现了从“边陲小镇”蜕变为国际滨海旅游城市的历史跨越。
印迹:一步一个脚印为“美丽中国”海南篇章增添华彩
三亚因为一个美丽的传说,又名“鹿城”。面对机遇,三亚牢牢抓住并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纷呈的“鹿城传奇”。
规划先行是三亚城市发展的关键。
1988年,《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将三亚市定位为“重点发展旅游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热带海滨风景旅游城市”。1999年,整编后的三亚定位为“国际性热带海滨风景旅游城市”。
规划,三亚走在了前面。
2003年底,三亚市旧城区景观改造的重点项目“两河三岸四桥六路”工程全面竣工,三亚河、临春河三条河岸面貌焕然一新,美丽之冠文化会展中心也同时落成开馆。
2006年,三亚开始着手打造美丽元素以提升城市形象。“美丽三亚,浪漫天涯”、“Forever Tropical Paradise-Sanya”两张中英文城市名片应运而生,叫响海内外。
2008年,奥运火炬首传接力,三亚又一次被国人记住,且深深镶进了历史的记忆。
2010年,三亚制定城市新总规。根据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新要求、新使命制定城市新总规。“山海相连,指状生长”的城市空间结构设计理念被纳入三亚未来城市建设大纲,肩负起三亚城市建设历史重任。
2011年4月21日,三亚免税店正式投入营业,高端奢侈品的入驻,中外游客纷至沓来,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三亚旅游业的发展。2013年底,海棠湾国际购物中心将对外开业,成为中国免税商业史上汇聚国际顶级品牌最多、档次最高的大型免税购物主题商场。
……
细数过去,三亚25年的成长,创建了国家卫生城市、举办了最美国事活动、建设了国家海岸海棠湾、率先实施了城乡统筹战略及发放市民补贴……三亚正为“美丽中国”海南篇章增添华彩。
蜕变:一年一个台阶迎来新一轮投资开发潮
每一个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经济支撑。三亚,浓墨重笔,正在书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筑造着“海南梦”。
“1987年以后,伴随着建省办大特区热潮,三亚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边陲小镇,慢慢发展起来,成为现在大家看到的全新的三亚。”在三亚港务局游艇会上,三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苏通过一组数字分析说,2012年,全市的生产总值达到330亿元,比1987年的三亚增加了33倍;2012年财政收入达60亿元,比1987年增加了53倍;作为主导产业的旅游业,三亚2012年全市接待过夜游客总数突破1100万人次,全游总收入192.22亿元。
三亚凤凰国际机场是城市经济飞跃最有说服力的缩影,2005年,旅客吞吐量306万人次,2011年旅客吞吐量跃升至1000万人次,奇迹般地跻身全国12大机场之一。
“整合资源、营造环境,才能吸引大批优质企业的进驻。”三亚市发改委负责人告诉南海网记者,这些年,三亚实施政府主导型开发战略,政府接连出台一系列保障措施优化投资环境,引来大批国内外投资商,2013年三亚初定重点项目97个,拟定固投预期516亿元。
在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三亚充分依托热带资源优势,坚持走“订单农业”、“科技农业”和“绿色农业”之路,重点发展冬季瓜菜、热带水果、热带花卉和海产品等高效优势特色农业,使农业生产获得增产又增收。
当前,海洋产业、创新创意产业等产业格局,与旅游业一起构建起三亚多业发展的良好态势。
借助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蓬勃发展的旅游产业,三亚旅游房地产也得到了积极健康发展。经过多年的大步前进,在三亚湾、大东海、亚龙湾度假酒店众多进驻的情况下,三亚开发国家海岸海棠湾又吸引众多世界级酒店,如喜来登、希尔顿、凯宾斯基等世界著名酒店品牌纷纷进驻三亚,从而带到了新开发的崖洲湾的产业集群,迎来新的一轮投资开发潮。
25年前,这个远离内陆的滨海小渔村,主城区不足3万平方公里。今天,它的破茧成蝶成为国际滨海旅游度假城市,主城区面积扩大到38平方公里。
“真的想不到,三亚的发展速度如此之快,堪称三亚‘速度’,难怪来过三亚的人都说,‘三亚是世界的’,这一点也不假。”在三亚凤凰岛国际邮轮码头的参观过程中,来自通网的记者甘云剑深有体会地说,如今,当人们到三亚旅游,漫步于这座国际化滨海名城时,人们只能从记忆中搜索它过去的渔村模样了。
品味:一次又一次升华打造文化产业亮丽品牌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文化铺垫,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三亚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独特的自然文化资源,为三亚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我们要打造‘文化三亚’。”这是三亚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的提炼三亚城市形象、明确三亚城市精神的口号并付之实践。
2005年8月,三亚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加快三亚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三亚要努力使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2006年,三亚被确定为海南省首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三亚的“文化大戏”开始登上舞台:世界小姐总决赛、征集城市名片、美丽之冠大剧院、创意产业园、国家海岸主题公园、社区电影院、奥林匹克广场、国际电视广告艺术节、沙滩音乐节……一次次文化大餐、文化盛宴让人应接不暇,无不与“美丽”有关。
近年来,三亚加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力度,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发展策略,一大批文化产业项目在三亚陆续开建,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建设。三亚已培育出《海棠秀》、《美丽之冠》两场定址的常年演艺,成为中外游客夜间品读这座旅游城市别样风情的最佳去处。
目前,三亚已经形成了“文化铺垫、活动支撑、品牌牵引、传媒放大、项目推进、市场运作”等一整套较为成熟的城市文化发展模式,提炼打造了“天涯文化”、“城市名片”、“城市精神”三大特色浓厚的自主文化品牌。三亚文化产业,也初步形成了以旅游、休闲娱乐等新兴文化服务业为主的特色鲜明、门类齐全的文化产业体系。
三亚国际知名度的提升,带来的是不仅仅是名声,更是效益。据文化产业调查资料显示,2006年三亚文化产业增加值3.37亿元, 2009年达到7.91亿元, 2011年更是达到了12.17亿元。三亚,也因此成为了人们心弛神往的“东方夏威夷”。
民生:一项项措施开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民生路径
多年来,三亚高举“打造人民的幸福家园”和“游客的度假天堂”两面旗织,把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打好民生牌、铺好致富路、提高幸福感,让城市的发展成果真正做到全民共享,让每一个居住在这个城市的游客和市民都倍感温暖。
下面两个数字的对比,折射出三亚对改善民生建设的重视程度。三亚在加强保护自然环境、提高经济收入的同时,全面加大教育、卫生、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的投入建设力度,2010年,三亚市在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10大民生工程40个项目中,投入29.4亿元;2012年,三亚民生项目投入达到了49.1亿元。
“住有所居”是广大市民安居乐业的梦想,2012年,三亚共投入3.88亿元建设保障性住房,新开工建设7个,共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9554套,并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758户。
2012年,三亚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8.8%,发放物价上涨联动补贴3.48亿元。三亚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居全省前列。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二十五来,三亚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果已惠及到城乡居民,2012年,三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295元,在经济一路向好的情形下,三亚城镇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居民休闲时间增加,出行条件改善,旅游成为新时尚,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交通通讯等消费热点持续升温。
“老百姓幸福了,才是一个城市真正的进步。”医疗、住行、教育,细看这些细节,三亚人民可以真真切切感受到城市发展带来的幸福;对于未来,三亚人民信心满怀地憧憬蓝图。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