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亭南茂农场的黎族老姐妹们聚在一起,包起了黎家过年时吃的传统粽子。
黎族阿婆品尝为过年准备的鱼酸。 图海南日报记者 武威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保亭黎家村寨,“年”虽然被注进了许多汉族元素,但难抹去黎族年俗的独特印记,这些年俗带有独特而鲜明的地域特征并且呈现出大异其趣的特点。
马年临近,记者来到保亭,走进槟榔环绕的南茂农场,看着黎族阿婆们忙前忙后地准备年货,体味着七仙岭下的独特年味。
黎家“做年”
文海南日报记者 林容宇
黎族聚居在海南岛五指山市、保亭、乐东、东方、琼中、白沙、陵水、昌江等地,黎家人迎新的序曲早在农历十二月中旬就已开始。
仪式:封米缸
挑“福水”“压鸡嘴炮”
农历十二月中旬,黎村里家家户户的女主人即举行封米缸仪式,其方法是选择数目为单数的吉日晚上,夜半鸡鸣三遍之后,将上好大米倒满自家专用的米缸,然后用一片红纸封住缸口系紧。至正月十五那天再揭缸用米煮饭,供全家食用。
初一清早,黎族家家户户在谷仓、牛栏、猪圈、鸡舍和果树上贴红符或挂米粽,表示财物有主。初一几乎是闭门守家,不讲不吉利的话,生怕把好运气送走。春节时,黎族的妇女们还要早早到河边或者水井边挑水,凡从井里、河里挑回来的水,都被黎族看做是“福水”。
年三十入夜至零时左右,各家各户在门前悬挂起长长的鞭炮,待鸡鸣时燃放。这是自古以来,黎族村民都守的“规矩”。当晚,雄鸡啼叫第一趟才能燃炮。燃炮时,谁家点响鞭炮能与雄鸡打鸣声同步为最吉祥,黎族村民将这种习俗称之为“压鸡嘴炮”。之后,每鸡啼一遍,便燃放一阵鞭炮,直到凌晨,也称为“欢送祖先回去”。
美食:酒粽飘香
一般山兰酒、鱼茶、肉茶、粽子是黎族人家里平时常见的,但在春节准备的会比平时更多些,他们提前一个月就开始做鱼酸(鱼茶)、酿山兰酒。
鸡鸭牛羊都是过年前准备好的,黎族妇女在年三十把糯米打成粉作年糕,黎族人制作年糕也很简单,糯米粉和红糖混合搅拌均匀,做成圆形,然后放进锅里蒸。
到了年初三,他们要吃糯米粽,糯米粽也是在春节前就准备好,从竹竿上取下就可以直接使用。“在我小时候,粽子是男人上山打猎时要带的,在山上饿了可以吃,粽子也是我们过年必备的食物之一。”保亭县加茂镇农民陈厚志告诉记者,粽子意味着送旧年,迎新年,“也有人说,吃粽子是在纪念先祖,以此方式感念先祖的恩赐。”
娱乐:跳竹竿舞唱山歌
拉乌龟、跳竹竿舞、摔跤、拔河、射箭、对歌,是黎族地区春节时乡亲们聚在一起必不可少的节目。大年三十,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年饭”,席间全家欢唱“贺年歌”,聚会的村民可以对山歌。
酒酣饭饱后,众人来到山坡上、庭院间,跳起竹竿舞。
马年春节正在进行倒计时。不少城里人一边在张罗着年货,一边在发出“年味不浓”的感叹,抱怨着都市生活搅乱了年的声音、年的味道。
“不是年味远离了我们,是我们远离了年味。”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加茂镇南茂农场的黎族阿婆黄春妹说,年味就是自家年饭上的“黎味”,“黎味”浓了“年味”才能浓。
“突突突”的摩托车声音由远而近,黄春妹的小儿子从几公里外的加茂镇拉回来了年货,一家人忙着从车上卸下糖果、鞭炮、对联……
鱼酸:
年饭少不了的风味
在保亭,人们习惯把鱼茶叫做鱼酸,其做法也与海南其他地方不一样。鱼酸是保亭黎族招待客人的主要菜肴,也是黎族人年饭的必备食物。在海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市场上常有鱼酸出售,“但是我们都是自己做,今天我们一起做鱼酸,大年初一刚好可以吃。”在保亭南茂农场黎族阿婆黄母议的家中,一帮干完一天农活的黎族老姐妹聚在一起,现场展示鱼酸的做法。
黄母议先蒸上一锅米饭,然后收拾起了河里刚捕捞上来的新鲜越南鱼。记者看到,鱼只有半个手掌那么大,“鱼小不怕,一定要新鲜。”黄母议说。
鱼酸的制作看起来简单,但是相当讲究。“先把鱼杀干净、冲掉血水、不用去头尾,再切成小块,然后将鱼晾干。”接着,阿婆们把煮熟的干饭与鱼混合均匀,再加些盐,最后盛入坛子中,密封发酵,“密封的过程忌油忌水。”
“如果是夏天,10天左右就可以吃,现在是冬天,15天后才能吃。”黄母议说,鱼酸放越久越入味。她打开了一坛一个月前做好的鱼酸,一阵发酵过的米味弥漫开来,只见原来颜色偏黑的鱼皮、颜色偏红的鱼肉现在已经变成白色,鱼腥味全无。
“如果没有鱼酸呀,年就不像年喽。”黎族阿婆们抱出自己做好的鱼酸,相互尝试着,“越酸,家人吃得就越高兴。”黄母议说过年的时候女儿女婿都要从广东回来。
粽子:
糯米飘香年味浓
来到黎族阿婆黄春妹家时,她正在包粽子。此时包的粽子与端午节、三月三节时包的大不同。
她在院子里架起了三脚竹架,架子上挂着簸箕,只见她把水慢慢地浇在簸箕里的草木灰上,然后把灰水收集起来。她告诉记者,这些草木灰是芝麻杆烧成的灰,灰水是粽子的主要配料。
我们见过黎家五角锥形,内馅有猪肉、花生、红枣的粽子。但是细长条状的粽子还是第一次见。黄春妹说,过年吃的粽子与三月三节的有很大不同,这种细长条状的粽子在他们当地叫“手肘粽”,意思就是手肘形状的粽子。
黄春妹把淘洗干净的糯米再用灰水浸泡,糯米捞出后直接裹上粽叶,最后用树皮绳缠紧。黄春妹回忆,50多年前,当她六七岁的时候,粽子可是个稀罕物,只有过年才吃得上,“我们小孩的粽子小一点,大人的大一点,还记得我那时候带着葫芦从加茂到三亚藤桥去打红糖水,过年时,我们把红糖点在粽子上吃。”
说着、聊着,一大锅粽子不到一个小时就包好了。经过近3个小时的蒸煮,香喷喷的粽子出锅了。黄春妹把粽子两个一组,串在一起,挂在房梁下的竹竿上。“这些粽子,放到年十五都不会坏。”黄春妹说,现在鸡鸭鱼肉都不缺,粽子大家吃的少了,但是过年的时候一定要包。
粽子的糯香味和浓浓的“节味”,在黎村中久久飘荡。
糯米酒:
招待客人的必备佳酿
黎族人不但喜爱喝酒,同时也喜爱用酒来招待客人,而招待客人最好的酒就是自酿的糯米酒。记者发现,几乎所有的黎族老乡家中都有自酿的糯米酒,当地人管这种酒叫“Biang”酒,度数不高,味道甘醇甜美,酒浆很稠,乳白色中微微泛黄,入口很有质感。
“过年时只要有客人来,喝不醉不能走。”一个黎族小伙告诉记者,过年时,他们会毫不吝啬地把酿制好的糯米酒端出来,和客人把酒到天明。
记者在黄玉莲阿婆的家中看到,其厨房的旁边就是一个酿酒炉,酒炉里装满了糯米,炉口用叶子严严实实地包裹着,下面的出酒口处有管子连接,一滴滴糯米酒缓缓地从酒桶内渗出,滴到一个盆子里。
去年10月,黄玉莲就开始张罗着酿糯米酒,“今年酿的糯米酒喝到4月初才喝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