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打击整治“黑车”不如治“白车”
近来,“黑车”非法营运再次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连日来,记者在海口暗访发现,在秀英、机场、汽车站等地依然有“黑车”存在。部分路段“黑车”猖獗,运作手法隐秘,甚至与非法售票点形成利益链。(3月17日《海南日报》)
全国两会期间,随着“黑车”话题的持续升温,“黑车”再次陷入风口浪尖。与正规运营车辆相比,“黑车”无须注册登记、不用交税,年检和强险都靠自觉,其安全性差,责任主体不清,责任偿付能力有限等等,“黑车”的危害无异于一锅粥里的老鼠屎,其低成本的运营扰乱的是整个汽车营运的市场秩序,危害的更是广大乘客的安全及利益。
治理“黑车”,势在必行。然而,这些看见候车的人就会迎上去主动搭讪的“热情陌生人”,相关监管部门却总是看不见、抓不着。即便监管部门发力严打,也是见好就收,运动式的治理,其效果自然也就是一阵风。严打后续乏力,监管如同摸瞎,更谈不上长效机制,如此治理,自然无解。更何况对“猫”而言,抓的只是政绩,对于“鼠”而言,被抓的却是成本低、利润大饭碗,养尊处优的“猫”去捉疲于奔命的“鼠”,自然无策。
笔者认为,打击“黑车”不如治理“白车”。一些乘客明知“黑车”危,偏向“黑车”行,其缘由就在于公共交通资源配置不足,给“黑车”生存留下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如公共交通高峰时段运力不足,营运时间短,线路设置不合理等等,难以满足乘客的实际需求等等,最终导致“黑车”驱逐“白车”。除了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增加资源供给,更要改革不合理的管理机制,如进一步放开出租车营运许可,允许一批“黑车”“洗白”;放开出租车总量控制,让市场需求来决定出租车数量等等。除此,更要强化对营运车辆的规范管理,严厉打击拒载、挑客、不打表、加塞客等比“黑车”还黑的恶劣行为。
只有公共交通发展进一步,“黑车”猖獗气焰才会弱一分。只有变堵为疏,进一步放宽汽车营运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功能和优胜劣汰的功能,才能“斩草又除根”,让“黑车”失去市场,失去存在的土壤。所以,治理“黑车”,不妨从治理合法营运车辆开始。
相关链接:
三亚一季度12301受理旅游举报16件 涉“黑车”6件打车软件注册审核存漏洞 乘客频繁叫来黑车
拼车软件争议:频受资本青睐 恐成黑车洗白通道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