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野老兵刘兆龙讲述:渡海时渔民举家来支援
渔民举家来支援
灯楼角位于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角尾乡的海边。一到这里,可见一座纪念碑矗立海边,碑上的浮雕刻工精细,人物栩栩如生。浮雕上描绘着65年前解放军从这里出发横渡琼州海峡、解放海南岛的战斗场景,画面上战士们手持钢枪、斗志昂扬。旁边一幢高耸着的炮楼,就是当年的渡海作战指挥所。不远处,浩瀚的海面在夕阳的余辉中显得平静而安详。
在海的对岸——海南省军区秀英坡干休所,当年参加了解放海南岛战斗的四野老兵刘兆龙的心情难以平静。刘兆龙今年88岁,江苏盐城人,时任第43军127师作战参谋。回想起65年前的经历,他依然记忆犹新。
据刘兆龙回忆,1950年1月上旬,第43军开赴雷州半岛。他所在的127师在徐闻县海安港以东沿海驻扎,紧锣密鼓地准备渡海作战。他和很多战友一样都是“旱鸭子”,没见过大海,也不会游泳,坐船就头晕,再加上部队没有船只和船工。这仗怎么打?大家心里很没底。为此,征集船只和船工,开展海上练兵,成为当时渡海部队的两大任务。
为解决船只问题,渡海部队想了很多办法,通过支前机构采取广泛动员和租用的办法,动员船主将渔船租给部队使用。
刘兆龙说,部队分散行动,动员渔民把船出租,给解放军当船工和水手。为解决语言不通的问题,部队联系了琼崖纵队派人前来当翻译。那时徐闻一带的渔民生活很苦,对国民党军队十分痛恨,解放军去做动员时,他们很支持。“渔民都是以船为家,一人报名,全家来支援,出船又出人。”他回忆,当时找来的船,最大的能装一个排的兵力,最小的能装一个班。
徐闻县龙塘镇包宅村91岁的村民包家夏回忆说,当时他和村里的其他5名渔民合用一条渔船,得知渡海部队需要船,他便动员同船的其他几名伙伴,将渔船贡献出来。“包括我在内,全村36人报名当了船工,献出10多艘船。”
除了广泛动员,第40军还根据第15兵团的指示,以第119师1个团于3月6日至7日,对国民党军占领的涠洲岛发起攻击,一举解放该岛,并夺取了300多只大船。
经过沿海地区各级支前机构和两个军三个月的共同努力,共搜集2000余只船,并雇请船工、水手4000余人。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