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 “隔台相望”买被面
“隔台相望”买被面
1984年的海口友谊商场,顾客隔着大柜台购物。
1985年的海南免税商场,许多市民只是来看看。
1980年代的外汇兑换券。
文海南日报记者杜颖
一张珍贵的土布被面
12月,深冬,冷雾中的海口海秀路、大同路、解放路、国贸路,座座高楼褪尽了白日里的灿烂繁华,披上了霓虹的色彩,勾画出了椰城夜幕下撩人心扉的风景。
时光如歌,35年转瞬而过,海南的商场蜕变在省会海口留下了浓浓的笔墨,老商场,更像是海岛商业起伏的一位见证者:35年光阴过后,它们早已换上了优雅的新装。
从1980年代商场大柜台式相隔,到近年来国际化自选式服务方式的不断突破,我们身边的商场,正悄悄发生着一轮又一轮的改变。
“土生土长的老海口人,有购物记忆的,多是从解放路、大同路那一片商业区开始的呢!”在海口义龙路一栋老院子里,56岁的陈爱珍趁着短暂的转暖天气,搭晾着被子,老人几十年来生活节俭,如今晾晒的老土布被面也是当年在友谊商场左挑右选买回来了。有意思的是,老人当年将被面买回家后,在箱底压了很多年,一直没舍得用。
三家商场引导潮流
在陈爱珍的记忆里,1980年代,她最喜欢逛海口的三家商场:百货大楼、友谊商场、环球百货,“这三家都集中在解放路和大同路上。海口百货大楼呢,卖的东西有点传统、保守,环球百货和友谊商场里各式各样的商品就很新潮,当时可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当时我在广州干部管理学校进修课程,每逢假期回海口了,就特别愿意跟二三好友一起,一家一家地逛,商场那时人也很多,可我们几个小时逛下来也不觉得腻烦。”
陈爱珍笑说,“当时商场可都是大柜台相隔的,柜台还有点高,你看中什么了,指给服务员,服务员给你拿出来,所卖的货品也算得上是五花八门。”在今天来看,陈爱珍觉得海口过去的老式商场,更像是超市、卖场、杂货店和家电城的“结合体”,“我印象特别深,有一次在友谊商场里,我竟看到了有钢琴在出售,那时羡慕得不得了,心想要是能买一台就好了。”
“奇怪商店”的深刻记忆
陈爱珍老人特别提到了1985年前后在大同路有一家“老百姓进去买不到东西”的商场———海口免税商店。我省知名摄影家、中国日报记者黄一鸣1985年在海口免税商店拍到了一张市民围着结账柜台露出好奇眼神的照片,这也是陈爱珍当时对这家“奇怪商店”的真实感受。
“服务员站在柜台前,她们卖东西是收外汇券的,当时,很多老百姓就站在柜台外边看,我们手里没有外汇券,是买不了免税店的东西的,但人人都觉得新奇,后来我们才懂了,那时有很多华侨从海外归来,为了方便他们在海口购物,才建了可以使用外汇券的商店,这在当时可算是独特一景了。”
1990年代,大同路友谊商场进行了装修改造,陈爱珍带着孩子去买新年服装的时候,惊讶地看到了新安装的大大的黑灰色扶梯,她跟儿子一样,都觉得特别新鲜,儿子还上上下下地在扶梯上走了好几次,“海南建省之后,商场里卖的衣服紧跟着广东的步伐,不保守,有的款式还很新潮,每次逛街,感觉又见了一次世面,心里总有很大的满足。”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