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翻越5000多米高山 需带辣椒、白酒驱寒
上图:贾若瑜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2016年8月13日,红军老战士、开国将军贾若瑜走完了他生命的历程,享年102岁。就在此前1个月,他还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深情追忆长征时期的峥嵘岁月。
1936年4月25日至4月28日,红二、六军团从云南的石鼓至巨甸段渡过金沙江。当时,贾若瑜在红16师任参谋。4月底的云南,金沙江畔风和日暖。可要翻越海拔5300多米高的哈巴雪山,身着单衣、脚穿草鞋的红军指战员们必须准备翻越雪山的服装,还要带点辣椒、白酒等。
5月1日,贾若瑜所在的红六军团随着红二军团之后开始翻越哈巴雪山。早晨5点多钟,他们从山麓向山顶前进,当时山下还是温暖的天气,穿单衣走急了还会出汗,继续往上攀登到了三千米以上的雪线时,冷风呼啸,瑟瑟逼人,加上高山缺氧,这时有的同志开始头晕心慌、四肢无力、以致出现呕吐了。有些身体虚弱、带病行军的同志实在支撑不住了,就长眠在这白雪皑皑的高山之巅。
“在雪山上行军,走累了不能停歇,更不能坐下,只要坐下休息就可能永远站不起来。特别是背着行军锅爬雪山的同志,一旦遇到狂风发作,就连人带锅一起被刮走……”贾若瑜记得,到中甸县城后,我军总部立即张贴一张布告,说明红军是“扶助番民解除番民痛苦,兴番灭蒋,为番民谋利益”的军队,让当地藏胞知道红军路过的目的。
由于全体官兵模范地执行了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以实际行动影响当地群众,使当地具有影响力的归化寺喇嘛解除了顾虑,主动来到红军驻地,会见贺龙同志。贺龙总指挥就请他们带信函转交归化寺的“八大长老”,说明红军对藏胞和寺庙的政策,并派哨兵站岗保护该寺。
5月2日,贺龙同志等四十余人应邀前往归化寺做客。掌教的“八大长老”和数十名喇嘛将贺龙一行迎入神殿,并举行了隆重的“跳神”仪式。同时,贺龙同志也给他们赠送了“兴盛番族”的红色横幅,表达对藏族诚挚的祝愿。在中甸短短的几天里,部队和藏胞之间由陌生到熟悉。当藏胞看到部队煮青稞当干饭吃,就告诉官兵要将青稞加工成炒面,再用酥油搅拌,然后把它捏成小条,用酥油茶或菜汤一起食用。
贾若瑜告诉记者:“由于我红二、六军团沿途做到了秋毫无犯,因此才得到藏胞的热情欢迎与支持。他们给部队献哈达、表敬意,出售豌豆、酥油、糌粑和牛羊,甚至还主动地当向导,作‘通事’,以至用牦牛、马匹帮助驮送掉队人员。”
采访中,贾若瑜取出《贾若瑜征程纪实》上下册,一字一句轻吟收录书中的诗句。他在书中回忆,“我红六军团离开甲洼,刚刚走了约十多公里的地方,突然遭遇由西而来的百多名骑兵的袭击。我前卫部队迅速利用地形组织防御战斗。除了击毙和击伤者外,其余的人纷纷向西逃窜。连驻理塘的国民党军也弃城逃跑了”。
在贾若瑜的日记中,可以读到当时红军行军的艰辛与壮美:“部队从西倾寺出发,前方就是杳无人烟的大草原,每天行军赶路少则五六十里,多则百余里。在紧张的行军中,没有心情观赏草原景色,也顾不上荆棘刺脚,有时还要翻越山坡。困难的是高原荒野风餐露宿,寒气袭人,加上腹饥衣单,真是饥寒交迫。”
“宿营时三人一组,由身体好中差组成。身体好的负责挖坑,身体次之的同志负责寻找柴草,身体差的就看管枪支行囊。睡觉时三人一起蜷缩在小坑里过夜。有时第二天醒来,体弱者耐不住长期饥饿和夜寒而悄然逝去,他就永远长眠在这个坑洞里了。我们掩埋好自己的同志,卸下子弹,拆毁枪支,含着泪花,又重新上路了。”
抚今追昔,80年前的生死考验依然恍若如昨。贾若瑜满怀深情:“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我更加怀念那些长眠在荒芒草地的、曾与我并肩战斗的战友和同志们。”
如今,将军驾鹤西去,但他的音容笑貌永远印在了记者的脑海里。(褚振江)
相关链接:
高校军训推“红军套餐”:吃窝窝头红薯 用铁饭缸当年的“小红军战士”深情回忆长征往事
长征走出了位红军博士,102岁的他还好吗?
探访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纪念馆”
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到底是怎样算出来的
红军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
伟大的胜利 不朽的丰碑——专家学者老红军眼中的长征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