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我与父亲的梦”:红军女儿12次重走长征路
“长征路是一条有灵性的路,重走长征路是我儿时的梦想。”回到梦想的起点南京,60岁的邓玉平已不再年轻。患有严重腿疾的她刚从河南讲课归来,途经家乡南京拜访104岁老红军秦华礼。
邓玉平(右)拜访104岁老红军秦华礼时,送给他一顶红军帽,并与秦华礼父女俩合影。(练红宁摄)
从2004年开始追寻红军的脚步,邓玉平几乎每年重走一段长征路,至今已重走12次。她的长征梦发源于红军父亲讲述的英雄故事:“长征过草地没吃的,我的战友们都倒在了草地上……你们看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的,都是我的战友们在眨着眼睛呢,我很思念他们啊。将来我们一定要去长征路上看一看他们。”
还未来得及完成心愿,她的红军父亲就离开了人世,但父亲的心愿一直烙刻在邓玉平心里。2004年7月10日,邓玉平背上行囊,从上海出发,沿着红四方面军的路线,踏上了父亲曾经走过的长征路。
邓玉平展示一面留有240多位老红军签名的红旗。(唐杨 摄)
邓玉平的父亲叫邓志云,四川江油人。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时来到他的家乡,一位“蔡局长”动员放牛娃邓志云参加红军,那一年他才12岁。
“父亲的嘴里总离不开蔡局长。面对一望无垠的雪山,是蔡局长拉着父亲的手一步步走过的。蔡局长白天行军作战,晚上发电报,还教父亲这样的小战士们认字、背密电码,但他自己却因积劳成疾去世,离胜利会师只差十多天。父亲生前常对我说:‘蔡局长有后人,我要找到他啊!’”带着父亲的遗志,邓玉平走上了这条特殊的“寻亲路”。
2004年,邓玉平第一次走长征路,路过甘肃岷县时,当地党史研究室的主任赠送她一本岷县党史资料汇编。翻阅的过程中,邓玉平惊喜地发现:父亲找了一辈子的“蔡局长”竟是当时红四方面军电台台长、红军总司令部二局局长蔡威。
根据这条线索,邓玉平找到了蔡威烈士的家乡福建宁德,见到了“蔡局长”的孙子,并在2010年前往蔡威烈士纪念馆祭拜。“在‘蔡局长’的塑像前,我代表父亲敬了军礼,还跟他说,‘小胖子’(父亲的绰号)的女儿来叩拜您了。我终于替父亲完成了心愿。”回忆起往事,邓玉平依然难掩心中的激动。
邓玉平收集的老红军笔迹。(唐杨 摄)
重走长征路,最让邓玉平震撼的是那一座座红军墓。在四川通江,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坐落于此,里面安葬着25048位红军的英灵。一座座墓碑整齐肃穆地排列着,每一块无名红军碑上都刻着一颗“闪闪红星”。
轻抚着墓碑上的红星,忆起儿时父亲说过的话,邓玉平在心底诉说着无尽的思念:“红军爸爸妈妈,我来看望你们了,我们生活得很幸福,所有的人们都没有忘记你们,你们好好安息在这片青山绿水中吧。”不经意间,已是泪流满面。
“1934年红军就有了自己的16字训词: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80多年过去了,仍与我们现在的提倡创新、团结的时代精神十分吻合。红军真的太伟大了。我一直在给社会各界做长征讲座,也一直在思考什么是长征精神。但直到2012年我走完红军走过的草地之后,才有了清晰的答案。”在邓玉平看来,长征精神是人性真善美的展现。
“一直向前的理想信念,一直向上的英雄气概,一直向真的艰难跋涉,一直向善的品德升华。”邓玉平希望长征精神就像美丽的格桑花一样,永远盛开在人们心中。
如今,邓玉平已先后12次重走长征路,足迹遍及红一、二、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等红军军团走过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一面留有240多位老红军签名的红旗、几大箱记录老红军影像的录像带、30余本日记、堆满书房的长征资料和书籍……成了她12年累积下来的巨大财富。
相关链接:
红军长征中感人至深的生死诀别红军长征翻越5000多米高山 需带辣椒、白酒驱寒
红军入黔第一城 长征魅力初体验
高校军训推“红军套餐”:吃窝窝头红薯 用铁饭缸
长征走出了位红军博士,102岁的他还好吗?
当年的“小红军战士”深情回忆长征往事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