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应“接地气”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湾岭镇鸭坡村去年来采取“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引导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蛋用山鸡、林下养蜂和养猪等扶贫特色产业,使贫困户有了稳固收入,去年全村共有43户贫困户脱贫,今年该村又扩大养鸡规模,新建3个养殖点,做大特色产业“蛋糕”,确保今年51户贫困户脱贫。
实践证明,鸭坡村的产业扶贫结合了当地的资源条件和产业条件,深受当地贫困户欢迎,使特色产业得以做大,惠及了贫困户。
我们由此得到启迪:产业扶贫应“接地气”,要因人因地而异,不可一刀切,这样,产业扶贫才能迸发活力,正所谓“水土相宜富路宽”,扶贫“接地气”才能扶出实效。
决战贫困,产业是根本。可以说,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着力点,发展产业有利于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变“输血”为“造血”,确保脱贫效果持续性。
然而,各地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迥异,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因而,产业扶贫也面临着“一地一产”的问题。有的贫困户缺乏技术,就不能盲目发展技术要求高的产业,否则会“好心办坏事”,达不到富民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扶贫产业时,要精准施策,充分考量当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以及其他环境因素,不能脱离实际,也不能贪大求全。而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并尊重当地群众的意愿,因人因地施策,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发展的扶贫产业,宜养则养,宜种则种,宜游则游,引入“接地气”的产业,做到有的放矢,精准扶贫。
为了让贫困户尝到甜头,发展扶贫产业要长短结合,既要发展见效快的“短、平、快”项目,又要着眼长远,着力发展长效主导产业,即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增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让贫困户有永续收入。同时,要创新思维,采取“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互联网+”等多种模式,引导贫困户抱团发展,这样,才能凝聚合力,共同抵御风险,共谋发展。
相关链接:
海南开展专项检查 查处扶贫领域的重大违规问题临高县扶贫办原主任严重违纪被“双开”
扶贫脱贫的真实性远比数字脱贫更重要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