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庭笈(资料照片)
烈日炎炎,文昌市文教镇美竹村椰林婆娑,踏着村中的水泥小道渐进,苍翠古木的围拢中,郑庭笈将军故居悠然安静。门前的一块大石上,书法名家溥杰题写的“郑氏祖居”四个大字遒劲有力,显示着宅子主人非同一般的人生。
郑庭笈命运里最为光荣辉煌的岁月,与抗日战争紧紧镶嵌:率部血战昆仑关,击毙日军“猛将”,震惊日本朝野;后又远征缅甸,铸就铁血丰碑,扬我国威于海外。
拂去历史的烽烟,郑氏祖居后的萋萋芳草地里,郑庭笈将军雕像威严伫立,目光如炬,而被英雄气概浸润的血脉深处,仍书写着精忠报国的无畏信仰……
鏖战昆仑关,毙敌将领
1905年,郑庭笈出生于文昌县文教镇美竹村一个普通家庭。在家乡和海口读过书的他,思想先进。1925年,海峡对岸正进行着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20岁的郑庭笈怀抱一腔热血,远走他乡奔赴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步科。两年后,毕业的郑庭笈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一生戎马。
“郑庭笈自号重生。因为他在抗日之初的忻口会战中捡回一条命。”文昌市史志办主任符传昌告诉记者,忻口会战中,日军以重炮配以步兵猛攻,战况惨烈。时任第5军荣誉第1师第4团副团长的郑庭笈率众猛攻,与倭寇白刃血拼肉搏,又身中3弹,命悬一线,幸亏战士拼死相救,从此郑庭笈自号“重生”,以此铭记忻口喋血之战。
战争的残酷程度绝不仅于此,但“重生”后的郑庭笈愈发勇猛善战。
76年前,在昆仑关打响的那场令国人热血沸腾的战役,中国军队以伤亡1万多人的代价歼灭日军5000多人,堪称惨胜,这其中,郑庭笈功不可没。
1939年11月,日军侵占南宁,12月4日,攻占昆仑关。日军打好如意算盘:切断这条最后的交通线,必然使中国军队丧失国际物资来源,进而丧失抵抗能力。日军大本营陆军部作战部长富永恭次甚至得意地宣布:“这是中国事变的最后一战!”此时的昆仑关,成为保住中国最后一条海外补给线的关键所在。14天后,昆仑关战役正式打响,成为中国近代战争史上的一笔浓彩。
而中国军队的勇猛让日军始料未及。此时入侵中国已3年的中村正雄曾在日记里感叹“在昆仑关遇到了一个比日俄战争期间更顽强的敌手”。
在中国军队猛烈攻击下,昆仑关日军难以支撑,中村正雄率第42联队两个大队火速前往昆仑关增援。12月24日,进抵八塘、九塘之间时,担负阻击任务的第5军荣誉第1师第3团团长郑庭笈用望远镜观察敌情时,发现前方路边草坪上中村正雄正集合部队训话,立即果断命令迫击炮、重机枪一齐开火猛攻。瞬间,日军被打得四散而逃,中村正雄被流弹击中,在昆仑关下结束了他的侵略生涯。
“中村正雄的死,震惊日本朝野。而这一战也使得郑庭笈这位琼籍将军荣获政府颁发的云麾勋章,名声大噪。”符传昌说,在昆仑关战役中,郑庭笈率领的第3团担任攻坚任务,遭到敌机疯狂扫射、轰炸,该团9个步兵连,7个连长伤亡,郑庭笈身边的司号长李均也中弹牺牲,可郑庭笈奋不顾身顽强进攻,终于在29日上午攻克界首高地。30日,新编第22师邓军林团胜利攻克昆仑关,这也成为郑庭笈指挥作战史上一个光辉战例。
率军赴缅甸,死守同古
郑氏祖居后,是郑庭笈的长眠地,坟头前的墓碑上铭刻着的一对红色挽联格外引人注目:远征倭寇英名著,血战昆仑国史光。据郑庭笈的侄子郑心松介绍,这副挽联是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夫妇赠送的。
注视着挽联中提及的“远征倭寇”,仿佛仍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英风豪气,而在熟知这段历史的郑心松看来,这同时也是郑庭笈抗日生涯中的又一苍凉悲壮之旅。
珍珠港遇袭,太平洋战争爆发,应美国和英国的一再请求,1942年初,中国组建了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戴安澜奉命率第5军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入缅时,37岁的郑庭笈担任200师步兵指挥官兼598团团长。
时年3月8日,仰光沦陷,同古成为阻止日军北进的一道屏障。200师孤军深入1000多公里开进同古,逐次接替了英军的防务,他们面对的,是从缅甸南部长驱直入、兵力两倍于己的日军第55师团。为了掩护英军安全撤退,充分作好迎战准备,200师日夜抢修工事,布下三道防线,阻击迟滞敌军前进。3月19日,日军第55师团第112联队向同古发起攻击,同古保卫战自此打响。虽然孤军作战,后援困难,但中国远征军将士决心誓死抵御到底,师长戴安澜带头立下遗嘱:“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
“在缅甸的丛林里,郑庭笈率部和敌人以血肉拼刺。”郑心松告诉记者,日军的猛烈进攻造成200师伤亡猛增,掩体被毁,郑庭笈指挥步兵团利用残垣断壁、炸弹坑继续抵抗,甚至还命部队采取百米决斗术,待攻击的敌人到达50米处时,才从战壕里一跃而出,或用手榴弹集中投掷,或用刺刀进行肉搏。
然而由于中国远征军后续部队未能按预定计划抵达到同古前线,苦战12天的200师内缺粮弹,外无援兵,不得不突围撤退。撤退前,戴安澜令郑庭笈率一部兵力牵制日军实施佯攻,掩护主力撤退。最后郑庭笈率殿后的小部队也安全渡河,但不得不砸毁和丢弃出征时从国内带来的大炮与辎重装备,郑庭笈难舍地抱着大炮,泪洒疆场:“我200师失去大炮就好像拳击手失去臂膀矣”。
同古大战以中国军队主动撤退而告结束,但也使日军付出重大代价。“同古一战,200师以仅9000人的队伍,竟抗击两万多日军达12天之久,使日军遭受了南侵以来的第一次重大挫败。这也是远征军入缅作战的首次胜利。”符传昌如此评价道。
朗科大突围,临危受命
上世纪80年代,郑心松曾前往北京,在二叔郑庭笈的家里住了两三个月。对于过去,郑庭笈很少提及。叔叔的战斗历史,是在搜集相关史料和家人叙述中才逐渐还原。
曾被评价为“勇猛善战,治军有方”的郑庭笈在同古保卫战后,升任第200师副师长。然而进入4月,缅甸战场的局势瞬息万变。郑庭笈在回忆文章中写道:中美英联军解体,10万中国远征军分散混乱,杜聿明及军直属队新22师等在北撤途中改道入印,200师却因攻克棠吉后受敌包围,形势异常艰难。
作为第5军主力的200师在戴安澜的指挥下,继续向北挺进。大部队始终在不见天日的热带丛林中钻来钻去,没有给养,还经常走错路。战士们白天化装成缅民,先到指定地点做好准备,由侦察部队占领掩护阵地,然后部队迅速通过。就这样,躲过终日盘旋的敌机,5月18日黄昏,第200师官兵隐蔽运动至腊戌西南侧的朗科地区,离国境线只有一百五六十里。就在部队隐蔽接近归国途中要穿越的最后一条公路摩谷公路时,突然遭到日军56师团两个大队兵力的伏击。经过一夜混战,全师才摆脱了敌人,但损兵折将,伤亡惨重,599团、600团只剩下一个营的战斗力了。更令人痛惜的是,师长戴安澜身负重伤,血流不止。
“戴安澜自知伤势严重,当众留下遗言:如他殉职,由郑庭笈将部队带回祖国。”说到这,郑心松叹口气,仿佛对当时先辈的悲壮感同身受。
戴安澜因伤口内部感染于当年5月26日与世长辞,时年38岁。三军无不悲恸,痛哭失声。临危受命的郑庭笈指挥残部在撤退途中且战且退,带着戴安澜殉国的遗体灵活行军,在莫洛附近渡瑞丽江向北。待在东南岸设防等待中国军队的日军发现阻击计划落空时,200师已回到了中国境内。6月17日,200师残部及撤退过程中收容的第5军补充团、第6军、第66军等多支友军残部与散兵共4000余人,在郑庭笈率领下抵达腾冲附近,后转至云龙,胜利与友军会合。
闻名中外的朗科大突围使郑庭笈威名大振。至此,200师入缅作战共历时137天,所部1万人,回国时仅剩4000余人,师团干部阵亡4人,在远征军乃至整个反法西斯战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如今的美竹村绿树成荫,安然祥和,耸立的郑庭笈将军雕像依然飒爽,显现出他在当年的烽火岁月中,穿过硝烟,浴血沙场的报国壮志。
史料链接
郑庭笈简介
郑庭笈:1905年生于文昌县文教镇美竹村。1925年赴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步科。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过忻口会战、昆仑关战役。1942年3月任第5军200师少将步兵指挥官兼598团团长,参加远征军赴印缅抗战。后曾任第5军200师副师长、军政部装甲兵总团总团长等职务。1948年10月在辽沈战役中被解放军俘虏。1959年底获特赦,后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专员,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务。1996年病逝。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