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江口的船
那时候,潮起潮落,古镇月芽形码头,常常帆樯如林。搬运工人的号子,美食档的叫卖,充斥沿岸,令古镇弥漫着十足的埠味。
九洲江口的风物,我写过江口渔村,写过江口红树林,现在我想写写江口的船了。
我很熟悉江口的船,因为我家就在九洲江口,就在北部湾畔安铺古港黄金水道岸边。这里不仅有晨眺江花晚赏落霞的诗情,更伴有云水间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画意。尤其家乡地处江口前沿,是安铺港的咽喉,村头鲤鱼潭河段水深浪静,是来往船舶喜欢停泊和避风的好地方,因此从小我就有机会见到各种各样的船只。
先说说我们渔家的渔舟吧。故乡的船常常浮现在脑际,闭着眼睛我也能把它们勾勒出来:
抛网头船,平头,似古代的战船。浪拍打船头嘭嘭响,一桅一帆,多在浅海作业,以捕捞藻类、贝类和海星为主。这种船已于20世纪60年代被淘汰。
犁头船,头尖,大帆外加一叶三角小帆,靠自然风,速度比平头船快,可出深海作业。合作化时期,这种船比较普遍,成群出没,在海上成了一道风景。
水泥渔船,船体船形与犁头船相仿,用水泥和钢丝制造。吃水较深,最怕搁浅触礁。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主要依靠机械动力。
白条仔,船体很小,形似帆板,船面两侧铺着两块涂有白漆的板,夜间靠水面反照,将趋光的鱼儿诱跳于船上。这种小船最经不起风浪,只选择月朗星稀风平浪静出现在浅滩海角。
长驳,长形船体有点像龙舟。出不得深海,只出没于江河中,在岸与船或船与船之间搞接驳。常常使用竹竿撑船,脚踏船舷,一竿可撑得好远。
竹排船,又称百袋仔,用大通竹组扎成筏,筏面垫高设篷而居。作业时水湿脚,常在江口河滩拉百袋围网。
铁船,多是购置原来一些大公司的二手船,由于价钱不菲,一般是几个人合股。大者好几百吨,出远海捕捞优质鱼。
泡沫船,用泡沫和夹板合成。船体不上油灰,靠泡沫的浮力。造价低廉,一般在浅海滩涂捕捉小鱼小虾。有个时期,家乡泡沫船曾一度发展到近50艘,列泊江岸,颇为壮观,被人戏称为“久渔泡沫舰队”。
忆当年,曾经的黄金水道上,船舶穿梭。江口古镇安铺颇有商埠气势,停泊的船只除了渔船,更多的是商船货船。那时候,潮起潮落,古镇月芽形码头,常常帆樯如林。搬运工人的号子,美食档的叫卖,充斥沿岸,令古镇弥漫着十足的埠味。
如今的江口,由于水利建设和自然的变迁,河道逐年淤塞,更因陆上交通日益发达,江口水上运输也随之萎缩,黄金水道不免变得冷清起来。
追忆黄金水道和船舶的变迁,我曾作过有趣的推论:如果没有百舸争流,江口就成不了黄金水道;如果没有黄金水道,安铺就成不了港口商埠,就难有“小广州湾”“小香港”“广东四大古镇”的美称。船舶成就了商埠。安铺成为通商口岸,成为粤西一个商品集散地,成为享誉一方的岭南名镇,首先得益于早年的江口黄金水道,得益于各条水路的船舶云集。
安铺古港的船舶文化是值得探讨考究的。想当年,靠泊在这里的船舶可谓五花八门:就材质而言,有木船、铁船、水泥船、竹排船、泡沫船;论动力有帆船、机船和机帆船;论功能有渔船、商船、货船和渡船。还有是按地域或渔港来称谓的,如广州船、海口船、越南船、临高船、乌石船、北海船、江洪船等等。无论哪类船,都是船家赖以生存的船,都承载着水上居民的闯海生涯,都在谱写着北部湾的“海上牧歌”。
船舶的今昔反映着历史的变迁。江口船舶文化,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财富。因此有人建议,如果江口黄金水道文旅项目搞起来,别忘了在某家民宿设一个“江口船舶博览”的小型船模展览,以引起人们对黄金水道的浮想,追忆古商埠往日曾经的繁荣,以史为引,提升游兴。
我是渔家子弟,自然怀念江口的船。总忘不了涨潮时刻与小伙伴到栈桥码头眺望江口归帆,跃上船与父辈分享耕海丰收的喜悦。是哦,渔家人习惯颠簸的风光,喜爱咸腥的日子。我为自己是北部湾之子而自豪。以至后来每每回乡漫步海岸江堤,对着废弃在九洲江沿岸躺卧于红树林边的烂船旧船,我都驻足行注目礼。因为我知道,它们都即将接受拆船公司的拆卸解体,从而进入家具公司华丽转身,彻底告别与风浪为伍的日子。此刻,在我的心目中,它们的形象是高大伟岸的。它们像是一尊尊从火线撤退下来的老兵,像是一尊尊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像是一尊尊威武的北部湾船夫的浮雕……
啊,故乡江口的船!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