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时间:2015年12月12日 11点30分
直播内容:近期,网上出现了一个奇葩的比赛:小学生化妆世锦赛,本看似一个“闹剧”,竟引来几千人参加,他们的心里都咋想的?
前段时间,一段名为“小学生化妆世锦赛”的视频在网络上走红,引起不少网友的热议。【详细】
前段时间,一段名为“小学生化妆世锦赛”的视频在网络上走红,引起不少网友的热议。【详细】
最近这段时间,美拍APP上突然出现了一个非常奇葩的活动:“小学生化妆世锦赛”,原本是一个看似搞笑的“闹剧”,没想到竟然有几千人参加,光参选的视频就有几千部,还登上了微博热门话题榜,引来大批网友的恶搞。这背后的主角,也都是一些十二、三岁的小学生,这群孩子蜂拥加入这个所谓的“世锦赛”,是真把它当一个比赛,还是仅因为好玩?本期《心里》,邀请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树源,在线与网友共同关注00后心理。
[2015-12-12 11:31:40]主持人:欢迎大家收看这一期的《心里》,本期我们很荣幸请到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树源做客现场,与我们进行交流。张老师您好!
[2015-12-12 11:31:50]张树源: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大家好!
[2015-12-12 11:32:01]主持人:那么接下来让我们看一段关于00后化妆的视频。
[2015-12-12 11:40:53]主持人: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场活动非常引人注目,活动一经发出就有近4000人参与,很多小学生用水性笔画眼线,牙膏做BB霜,更多人则把这次活动当成一个游戏。我认为这活动有种哗众取宠博眼球的意味,张老师您怎么看?
[2015-12-12 11:41:50]张树源:这样的视频的确是比较抓人眼球的,看来爱美之心的确是人皆有之,看这样一个比赛你就会觉得化妆咱们也要从娃娃抓起了,看着这些孩子纯真稚气的脸上那样夸张搞笑的动作,我们在哈哈大笑的同时,也一定会有一些担心和顾虑。
这段视频也让我想到最近一段时间炒得比较火热的一个事件:有一对明星夫妇的孩子闯入了妈妈的化妆间,并曝光了一段关于化妆技巧的视频,在社会上引起挺大的轰动,这段视频迅速在社会上爆红,点击率居高不下。我在想,小朋友上传自己化妆的视频,这件事本身就没有什么可以讨论的,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比较纯真,他们往往出于好奇或是想要搞笑而做出大人难以理解的一些事情。引发我们思考的是:为什么这样的视频这样的比赛会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而且这样的关注会对这些孩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以及对其他的孩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样的问题是更值得我们关注的。
[2015-12-12 11:48:03]主持人:用5元的眼影、水性笔画眼线,就感觉自己女神范十足,小学生成了这个话题的主角,这样的视频会在网络上大范围传播,也就是说自己有可能会被人肉出来,做这样的事情,他们不怕么?他们对于网络上的这种所谓的比赛,有什么样的心理动机呢?
[2015-12-12 11:57:36]张树源:关于心理动机的事,刚才我听主持人问的这些问题:他们难道不怕被人肉搜索出来?不怕被更多人知道?他们要怎么在学校或者在家里应对这些事?我觉得这些问题是挺好的,但是我觉得没准在他们内心里面就是这样希望的。
这个年龄的孩子,恰好是处于儿童的中期,7到12岁这样一个年龄阶段。在心理学上有个叫埃里克森的人,将人成长的过程分为八个阶段,在小学生这个阶段称为勤奋对自卑的心理冲突的心理阶段。小学生在这个阶段会学习谋生与求生的各种技能。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他们非常注重能力的培养,而且他们很在乎在同龄群体中所处的地位,也就是说他们可能在这个年龄的时候更在意其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他们也会在群体内有地位高低的划分,高地位的儿童可能会获得更多的资源,比如说学习成绩好的人,可能在同伴中更受欢迎,也更容易得到老师啊家长啊甚至是同龄人的高评价,这对他们自信心的培养是非常有好处的。对这个年龄段的女孩而言,除了学习成绩之外呢,身材、漂亮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她们地位的因素,大家也知道漂亮的女孩子不仅受男孩子的欢迎,在女孩群体里也是比较出类拔萃的,在周围邻居、朋友、亲人之中也会受到表扬。
所以她们也会想要吸引别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去做一些努力,想要学习一些化妆技巧,这都是很正常的。虽然她们还不能够很清楚的知道美是什么,但是她们能从别人的评价中建立自我的形象。而现在网络上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可能就会让一些在学校里学业成绩不那么突出,其他方面也没有什么优势的女孩子觉得这是个机会,通过参加这样一个比赛,可以展现自己的漂亮,可以展现自己的能力,可以通过自己做一些夸张的或者自以为可以美化自己的动作,让更多人看到她。只要她上传到网上,就能获得这样的机会。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动机其实很简单,就是有个机会表达他们的美,并吸引更多人的关注。
[2015-12-12 12:00:06]主持人:这个视频是在社交平台上开始传播的,现在的00后是智能手机的完全体验者,在他们这样的年龄,没有对自我的一种把持,让他们过早的接触这种社交软件,会对他们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2015-12-12 12:08:36]张树源:对于孩子过早接触社交软件这件事情,虽然我对社交软件不太了解,但是我相信在互联网的管理上面,国内和国际上对社交软件的浏览内容肯定是有规定和限制的。然后每个家庭也可能有自己的规定,比如说自己的孩子可以有些什么样的习惯,上什么样的网站做些什么样的事情以及上网的时间,每个家庭也都有要求有规定的。
但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一个事实就是说我现在不管是孩子还是成人,甚至老人都生活在一个互联网络的时代里面。有哪些东西可以看有哪些东西不可以看,哪个年龄的人可以做什么,已经从技术层面上是可以解决的,我觉得在管理上最重要的就是这个。更重要的是我们作为家长或者是学校的老师和整个社会上对这些孩子承担着有教育作用的人们,应该更多的去了解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给他们一个正确的引导,然后帮助他们建立一个适合他们这个年龄段应该做的事情的一个规矩或者一个习惯。
这样的话,就会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哪些网站可以上哪些网站不可以上,而不是一味的去要求自己的孩子或者是评价这些孩子。我们需要花更多时间去了解孩子的行为所表达的意义。比如说现在的孩子会不会孤独?00后独生子女也是很多的,再加上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的儿童,他们缺乏照顾,略感孤独或者是感觉很孤独的时候,他们就会在这些社交网站和社交软件上寻找他们想要的关爱、关注甚至温暖。并且,媒体不能因为商业目的把孩子作为噱头去过份宣传,这是媒体人应该有的责任心。学校遇到这样的问题也要基于保护未成年人的态度去处理。
[2015-12-12 12:10:02]主持人:未成年人难免会有从众心理,喜欢别人夸自己,喜欢成为话题的中心,网友的炒作是不是让更多未成年人加入进来的原因?
[2015-12-12 12:15:00]张树源:至于说网友是不是幕后推手,我觉得这个问题很难讲,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互联网的时代,兴许这个网友也没有什么恶意,他也没有什么可炒作的,只是发表一下自己的个人看法,但在网上,可能你的这些观点在几秒钟之内就会被数以万计的网友转发,整个世界都有可能知道。这个影响的扩展是我们不可预料也没办法控制的。
也恰恰是这个特点这个性质才会吸引到这样的孩子去参加这样的活动,如果他只是化化妆或照照镜子,再怎么样也不会吸引他这么大的兴趣。化妆在某些程度上也是迎合了这些参与比赛的小孩子的心理,可能他们要的就是这样一个效果吧。当然我觉得在这样一个年龄段的小学生,他们真的还没有具备足够成熟的选择、判断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外界的舆论会对他们造成很大的影响。
但是网友的人肉搜索,会对这样的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造成一个重大的伤害。我们作为普通的网友在看待这样的事情的时候会觉得,这些孩子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媒体的导向和各界评论对孩子的伤害是我们无法预计的,不仅是这个事件,其他的热点事件也一样,互联网的不负责任的扩散法,会导致更加极端恶劣的事情的出现。比如说几年前我们说的那个富士康跳楼的那个事件,一再的炒作可能会加速国人对这件事情的误解,反而把这件事情往不好的方向去推。那么我们作为家长也好,作为一个普通的公民也好,好好保护未成年人可能是我们每个公民都应该有的义务。
[2015-12-12 12:18:09]主持人:网友在笑喷的同时,也表示担忧,这样的行为到底对不对,这是孩子应该有的行径么,青少年的生活还是单纯点比较好!青少年已经不是我们当初认识的单纯模样。
[2015-12-12 12:22:51]张树源:如何看待现在的青少年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单纯,在互联网时代里他们显得那么成熟,我觉得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在互联网时代之前的那个社会里,我们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家长的影响是最大的,他们都会跟着上一代人跟着前辈去模仿他们的行为、想法,包括他们获得的知识技能,主要是靠老师和家长传授。但是现在这个事情是相反的,很多时候他们学到的东西、他们知道的信息都不是从家长和老师那里得来的,而是从互联网得来的。因为家长在这个方面的技能不如这些孩子,所以在家中很多时候是倒过来的,是他们在教家长怎么做。
比如说,给家长装好微信,告诉他们怎么运用团购或者是上外卖网叫外卖,怎么在网上买衣服,这些事情都变成了孩子在教家长。很多时候都会出现这种倒过来教育的情况,从这样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出,家长和老师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不仅是说这些网上的技能,包括思想上面,从家庭文化情感上看,可能青少年获得知识或者他们应对这个社会的技巧,会远远高于在五六十年代六七十年代成长起来的家长。
在电视里经常能看到,孩子告诉父母我应该怎么样去对待伴侣,甚至教离异的父母怎样去约会一个新的对象等等,很多时候都是孩子在给家长出主意。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一个更重要的事实,在这些看似成熟稳重和独立的行为背后,实际上这一代人还是娇生惯养的。他们不管是说操作一些事情,或是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他们是缺乏的。
比如说给自己做顿饭,比如说在照顾自己的衣食住行方面,包括最具体的我们说的接地气的一些事情,他们是缺乏的。他们从小的时候,就没有机会去做这样的锻炼,大部分都是家长一手包办的,所以他们即便是十六七了十七八了,他们的某些技能可能还停留在童年。
[2015-12-12 12:25:33]张树源:从这些看似简单的技能背后,可以看出他们的思想确实不太成熟,这样就会出现很多不衔接的地方,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再回到“小学生化妆”这件事,他们很容易在社交平台上找到这样的机会,也有更多的勇气表达自己,也有很多技巧去表现自己,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这些只是在追求表面光鲜亮丽,或许对他们以后的生活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
比如说,使用化妆品时,不适当的操作方法会对皮肤造成伤害,而且这些幼稚的举动会让很多人没法理解、没有法接受,外界评论可能会对他们造成影响,但是他们并不知道会这些风险。那么这件事发生后,就算受伤了的皮肤痊愈了,心理上留下的疤也还在,其实他们还没有精力去应付这些情况。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办呢?一方面,他们真的还很单纯的,只是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和真实认知,另一方面,他们在接受某些方面信息和接触的机会相对较多,比如熟悉掌握互联网的能力就很强。
[2015-12-12 12:26:25]主持人:无独有偶,这边在举办热火朝天的小学生化妆大赛,另一边,12岁的女孩穿上比基尼参加模特选拨赛,现在让我们看一段视频。
[2015-12-12 12:28:40]主持人:看完这段视频后,张老师,在我看来和70、80年代的孩子相比,00后玩化妆、做模特是不是太潮了?面对这样的问题,家长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对策?
[2015-12-12 12:30:15]张树源:那么我们的家庭和社会到底应该怎么做?我个人建议是,不管是化妆做模特,或者其他稀奇古怪的行为,都需要家长、社会努力。
第一点我们所有的家长都要有一个学习的态度,不能板起脸来说教,这一套显然是不灵光的。家长必须要学习,至少我们必须要知道一些心理学的常识,要知道这个年纪的孩子有什么需求有什么特点,必须要知道孩子每天上网在玩的都是什么,不然就没有办法和孩子建立一个连接和沟通。
第二点 在家长学习了的情况下,我觉得不管孩子出现什么样的问题,不管是化妆做模特还是各种其他的稀奇古怪的行为,做为家长或者老师,第一时间不是慌乱,或者过分评价、干涉禁止,最重要的是先了解下孩子身上发生了什么,他做出这些奇怪行为背后的原因。
当我们知道孩子参加这个化妆比赛,哪怕产生了不好的影响,第一反映不应该是去责怪打骂,而是想象并尝试着理解,孩子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方式,他想在这样的比赛中表达什么?
如果我们知道了,孩子参加比赛是为了让别人知道他们是爱美的,想要别人知道他们会化妆,想吸引更多人关注……明白了孩子的心思后,就能反省出:是不是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忽视了他?没有多给他一些关注?对于他在乎的事情,没有给他想要得到的答复、评价?是不是父母这里找不到自己的价值,便想通过这样的方法去寻求别人的关注?
知道孩子在想什么,接下来就好办了。我们要让孩子发挥他的优势,比如说他觉得自己很美,但是没有人赞美她,比如我们过分关注孩子的其他方面,像学习、思想之类的,但忘了孩子在这个年龄段更在乎自己的身体外貌,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肯定和认识。你可以对他说一些“你很漂亮啊”“你的眼睛、鼻子好看”“身材不错啊”之类的话,他得到这样的肯定后,就很少会做出一些其他的举动刻意突出这些了。
其他方面也一样,比如我在工作中接到过大量家长的咨询,说孩子沉迷网络影响学习之类的,我们该怎么办呢?面对这样的问题和极度焦虑的家长时,我通常会让家长先冷静下来,想想孩子为什么会迷恋网络,网络带给孩子什么?是什么吸引这他去沉迷网络,从这个角度去考虑问题。
在孩子还不够成熟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的时候,家长应该肩负这个责任。但有的家长希望孩子实现他们大人没有实现的梦想,就盲目地去规划孩子未来的道路。
[2015-12-12 12:40:26]主持人:12、13岁的孩子对自己的认识并不是很清楚,如果是孩子执意要做这样的事情,觉得自己长大了,有权利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听劝。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又该如何应对?
[2015-12-12 12:43:15]张树源:不管孩子有什么样的想法和行为,家长自己先不要害怕,不要大惊小怪,要给孩子一个表达真实想法的空间,倾听孩子的想法,了解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如果孩子的想法就是想红、想出名,价值观出现问题,家长要先检讨自己的价值观,是不是自己的所作所为给孩子造成了影响,然后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如果孩子的想法是成熟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那么家长就要和孩子一起去面对、了解、评估这样的行为,尊重孩子的意愿,鼓励孩子自由健康地发展自己的爱好,家长要有引导孩子具备正确价值观的责任和信心。
[2015-12-12 12:45:49]主持人:跟张老师聊了这么久之后,从小学生化妆到12岁模特,透过这些现象,家长和学校应该关注孩子们的真实意愿的表达。不要一味地去评价和禁止,尝试去理解、尊重他们。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建设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感谢网友们收看本期的《心里》,感谢张老师,我们下期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