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次登革热疫情期间,媒体多次报道公众拒绝灭蚊行动,甚至出现扔砖块砸车等行为。这其中除了基层政府信息公开不到位,以及个别民众行为极端等因素,更多的是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
“埃博拉”病毒在西非肆虐之势未见消弭,东南亚地区又被“登革热”疫情笼罩。与这些地区有密切贸易往来的广东自然无法幸免。截至9月29日零时,广东省共确诊登革热11867例,较2013年同期上升1689.89%,死亡4例。央视等媒体称,广东正遭遇20年来最严重的登革热疫情。
然而,近段时间,媒体却曝出有民众阻挠灭蚊行动的消息。KCIS将此类行为整理如下:
关于民众阻挠灭蚊行动的报道
9月22日,广东省疾控中心也集中通报了广州市动物公园、广州市铁路集团、广州机施集团、黄埔大沙街等单位,以及多个工地、居委会不配合灭蚊、阻挠登革热控制的事件。
不少媒体质疑,在广东遭遇登革热“大爆发”的关头,为何会出现这类应对“尴尬”?
区以下基层政府 信息公开不充分
经历了2003年非典、2010年甲型流感,“身经百战”的广东政府在重大疫情应对上已积累了不少经验。
以此次登革热疫情为例。自6月份广东首现登革热输入型病例开始,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就开始在其官网发布疫情预警信息,并每隔一星期发布“广东省近期登革热风险提示”。在“媒体报道”一栏集中更新关于登革热疫情的最新新闻。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则从9月22日起在其官网每日公布“广东省登革热疫情通报”。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也在其官网发布“广州市蚊媒密度监测日报”。
应对疫情期间,广东省的领导也作了不少部署工作,广州市市长陈建华甚至两度撂狠话,“对防控不力导致疫情蔓延的,要坚决追究党政主要领导责任”。
从省市政府层面看,有关部门在疫情应对,尤其是疫情信息公开方面可谓是可圈可点。不过,在区级以下的基层政府层面,疫情的信息公开工作似乎并不乐观。
KCIS为此对广州市各大区政府、街道办官网进行搜索发现,关于登革热的有效信息寥寥无几,大部分信息都集中于报道领导对登革热疫情的重视以及视察情况。
相关链接:
新版登革热诊疗指南发布 完善详细治疗内容
专家揭秘蚊子的生存习惯及登革热防治要诀
疫情持续肆虐 防范登革热关键在灭蚊
越秀区政府网页面
而在实际工作中,社区工作人员对疫情的宣传和公开基本限于宣传栏的海报公告张贴,内容大多为“登革热是什么”、“如何预防登革热”等千年不变的信息。@小妮爱雁子吐槽道,“登革热是什么的信息我在网上也能查到,就不能贴点和这个社区登革热情况有关的吗?”另据《南方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不少居民表示对正在进行的灭蚊行动毫不知情,对自己所在小区感染登革热的病例情况也不了解。还有网友质疑认为,“政府应该告知灭蚊人员的单位信息,灭蚊喷雾是否有毒,要不然怎么放心让他们大肆地喷雾?”
KCIS还搜索广州市各区及街道办官方微博发现,微博基本围绕该基层政府的“消杀行动及成果”以及“如何预防登革热”这两个主题展开,而未发布公众关心的信息,甚至未转发省市级政府发布的疫情新近消息。
抵制“公家”灭蚊,个人灭蚊积极
在此次登革热疫情期间,媒体多次报道公众拒绝灭蚊行动,甚至出现扔砖块砸车等行为。这其中除了基层政府信息公开不到位,以及个别民众行为极端等因素,更多的是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
据《羊城晚报》等媒体报道,由于灭蚊需求量大,佛山、深圳等地区的灭蚊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部分人员未经培训,在灭蚊方面并不专业,且未持有“有害生物防治员证”。此外,不论是在政策层面还是市场层面,消杀公司所使用的灭蚊喷雾并没有统一标准,管理存在混乱,因而不排除存在杀蚊喷雾有毒的可能。这一系列现象加大了公众的不信任感,以至于出现抵制灭蚊的行为。
公众这种源于不信任而“不配合”的行为并非个案。2013年,广东地区爆发H7N9致104例感染,33例死亡,成为“禁卖活鸡”这一政策的导火索。今年5月1日,广东省出台试点卖冰鲜鸡的政策,引来舆论反对。除了对口感问题的追求,更多的网友表示不相信政府对冰鲜鸡的运输储存和质量监管,难以保证肉质好坏。而该政策试点没多久,便有媒体曝出有部分市场档主偷卖活鸡的消息。
相比对“公家”灭蚊的抵制,广东地区公众在个人或家庭灭蚊方面却十分积极,从淘宝指数可窥见一二。截至9月30日12:00,淘宝网“登革热”相关灭蚊、防蚊类商品在9月19日至9月30日呈现多个销售高潮,其中9月27日达到顶峰。
灭蚊类淘宝产品的搜索指数及成交指数
而从地域上来看,登革热疫情高发的广东省在淘宝该领域的搜索指数和成交指数均最高。前10名城市中,广东省城市占了4个,均为登革热病例较多的城市,其中广州市的搜索指数和成交指数排到了榜首。
灭蚊类淘宝产品的搜索指数及成交指数分布
事实上,不管是公家灭蚊还是私家出动,安全性、科学性、可靠性都需要衡量,私家灭蚊未必比公家更科学。但要赢得公众的信任,还需要公家更有针对性地发布信息。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