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炮位 今日菜地被遗忘的“镇琼炮台”
位于海口滨海大道滨海公园内的镇琼炮台内的炮位上如今已种上了蔬菜。 海南日报记者 宋国强 摄
由海口市滨海大道北侧的滨海公园,绕到一片拖了很长工期建筑工地围挡的后面,荒草堆中便看到了“海口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
灰色石牌,讲述的是旁边那一片一人高的圆形黑墙。岁月流逝,当年的“红毛泥”(水泥)现在如炭烧一般,黑得亮眼。爬上墙垣一看,嘿,好家伙,里面竟然整整齐齐种着若干蔬菜瓜果。
这里是清光绪年间修建的镇琼炮台。清朝光绪年间在海南岛所建的两处最重要的炮台,即镇琼和秀英炮台。当时这两处炮台都距琼州海峡约500米,正可扼守琼州海峡咽喉的左右两侧。
镇琼炮台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为防御法国军队侵琼而建。这是一座露天炮台,炮台四周墙垣环抱,垣高3.15米,占地面积592平方米,整座炮台呈圆形。
在海口市文物局文物保护科蓝春宝带领下,从墙垣上小心翼翼走到南端,倾身下探,便看到了炮台拱门。门顶端镶嵌一块石匾,阴刻“镇琼炮台”四个横排右起楷体大字。左直行小楷:“光绪十一年三月吉旦”,右直行小楷为“湘西刘镇楚、王之春共建”。
蓝春宝介绍,炮台内北面由护垣分隔成五座炮位,各置大炮一尊,共5尊。炮口朝北,面向琼州海峡,当年可以控制整个海口湾。炮台有钢筋水泥阶梯可登临炮位屋顶平台,作为瞭望之用。拱门至炮位建有一条水泥甬道,长15米,为炮台入口,是兵员进出、弹药输送之道。
然而整个炮台现在已被荒草包围,炮台内的泥土比外围的泥土高出数十公分,西南侧墙垣破了个缺口,但并不影响留守人员的种菜之“乐”。5个炮位中3个整齐地种上了不同种类的蔬菜,中间空地亦划分出瓜藤、白菜等“势力范围”。
留守人员称,这里常年没有人光顾,偶然会有些考古、考察人士造访,他便领着走一圈。听说政府打算修复该古迹,他也希望能早日落实资金,不再浪费如此资源。
而今沧海桑田,炮台也不再临海,大炮已然无存,只可供游览与教育之用。大炮都去哪儿了?是否炮台建成后就没有安装过大炮呢?由于史料上并没有镇琼炮台的战斗记录,大炮的去向也成了一个谜。
蓝春宝说,2003年1月1日上午8时,施工人员在滨海天桥靠近海甸溪处,用挖掘机开挖土方时,挖出了4尊锈迹斑斑的古炮,同时还挖出多个古炮轮式支座。其中最大一门炮长2.9米,炮管尾部外径0.5米,前部外径0.36米;其它炮的长度依次为2.48米、2.44米、2.32米。
在古炮上,还有“庆”“十四”等字迹依稀可见。按此推断,古炮属清代嘉庆十四年的可能性极大。
另外,1993年在海口长堤路派出所现址也发现过3尊嘉庆十四年的古炮。但这古炮只有3件且没有支座。
查阅清代海防资料,海口湾一带就有“东炮台、镇琼、秀英、西炮台”四个炮台,究竟哪门炮放进哪个炮台,还是这些炮位灵活移动游击之用,已经很难考证了。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