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寒冬”的说法近来颇为常见,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这并非是“狼来了”一般的危言耸听,面对越来越谨慎的投资者,创业者们也在试图摆出各种姿势以应对严寒。
在大家终于都意识到“钱不好拿了”之前,资本市场就已经有紧缩之势,然而在更早之前的,是咖啡馆里满满的VC和创业者,是媒体报道中的各种“秒投”,是分分钟的“估值上亿”,创业者的日子简直是前所未有的好,那么从资本的盛夏到凛冬都发生了什么,是谁扣下了这一轮优胜劣汰的扳机?
8月风向已变
2015年7月,美团预计E轮融资10亿美金、估值150亿美元。然而在两个月之内,美团连续两次下调估值,目前估值下调为100亿美元左右;同时,在今年3月女性购物分享及导购社区蘑菇街的D轮融资中,原本计划融资3亿美元,估值20亿美元,但在五个月后估值降为16亿美元,著名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凯雷集团已不再参加投资谈判。
随着2015年8月A股地震,以及在美上市的中国概念股集体褪色,从投资机构到创业公司,资金的链条在收紧。很多创业者惊呼“竭尽所能地筹集一切你能拿到的资金,因为市场正在转变风向。”
寒冬之前发生了什么?
在分析寒冬的成因之前,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寒冬之前市场为什么会过热,泡沫之所以会破,肯定是有人把它吹得过大。
寒冬之前是盛夏
几年前,一家科技企业上市后才可能步入“十亿美金俱乐部”,但如今众多非上市科技企业已经达到了这一量级,甚至一些知名公司通过VC的融资就已经达到或超过十亿美金的估值,十亿甚至百亿美金的收购也经常见诸报端。
另外,早期的天使、A轮阶段,创业公司估值也大幅提升,2014年所有投资机构都在疯狂抢项目,之前不太常见的几千万甚至上亿美金的融资开始变得常见,创业项目每轮融资之间的时间差也迅速缩短,甚至上一轮刚结束就涨价几倍,再接着开始下轮新融资的情况也变得“合理”且频繁起来。多位资深投资人曾指出,从2014年到2015年中,创业项目的估值飙升一层层传导,最早是C轮贵,后来是B轮贵,再后来A轮也开始贵了。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