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舆情监测室-周婉娇 王帝
4月17日,央视的一则报道,将常州数月前的“旧闻”演变成了全国性话题。
在央视的报道中,常州外国语学校近500名学生被检出血液指标异常、白细胞减少等症状,个别学生被查出淋巴癌、白血病等恶性疾病。而学校北边的化工厂旧址环境检测结果显示:该地地下水和土壤中的氯苯浓度分别超标达94799倍和78899倍。这与之前常州有关部门回应的检测结果“完全达标”天差地别。
如此,“毒地”报道很快引爆舆论场,环保部、教育部相继介入,主流媒体纷纷跟进。
据公开报道,早在1月4日起,新华网、澎湃、财新等媒体就报道过常州修复“毒地”的争议。此后三个月,媒体报道与官方辟谣开始循环上演,最终在央视的报道下急速升温。
至今,“毒地”的身影在各大传媒终端随处可见,这则旧闻“污染”力怎么就这么大?
“毒地”之殇引爆网络
常州“毒地”事件,又是一起炒“旧闻”而火起来的舆情,可以说整个事件,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次生舆情灾难。
截至4月21日下午15时,中青舆情监测室共监测到常州“毒地”事件相关信息15599条,其中新闻4694条,微博原创量6443条,微信文章1695篇,论坛及博客文章1643篇。截至21日下午17时,由央视新闻官方微博主持的话题“被污染的学校”已有9407.7万阅读,14万讨论。舆情在4月20日达到高峰。
此前在一月份,对于舆论反映的污染问题,常州市多次引用监测数据力证“一切正常”,“隐患可控”。对于家长们的搬迁过渡诉求,常州市选择对污染地块进行修复,未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造成“数百学生明知身体受到毒害的情况下仍不得不坚持上学”,舆论怨气被压制。
直到央视将数百学生患病的事实与“毒地”联系,舆论便再也压不住对“捂盖子”的怒火了。在央视报道中,记者进行了大量的实地采访,受访者既有学生家长,还有常隆化工老员工、高校相关学者、常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施工工人、环评国家重点实验室人员,更是曝光了项目环境影响报告。报告显示,这片地块土壤、地下水里有机污染物以及重金属污染物普遍超标千倍之上。
有评论感慨:“一方面,这说明了央视在舆论监督中的江湖地位;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当地政府部门所说的‘高度负责’也并不是那么凛然正气,更像是在央视所掀起的舆论压力面前撇清责任。”
惊人的环评数字和学生患病报告,加上常外未批先建的细节被曝光,以及官方再次通报“监测正常”,公众的愤怒就这样被引爆了。舆情前后的累加效应使得1 1大于2,如下图所示。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