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八音”表演者王先民。见习记者黄朋威 摄
40年八音技艺坚守者王先民:小音孔里牵民俗
海口网2月23日消息(记者陈五男 陈奕霖 刘杰)在海口三卿古村里,有一支远近闻名的八音表演队,依着手口相授已有百年历史。相传,三卿古村八音队曾到博养村演出,一矮个子唢呐手可随意搬起数百斤东西,由于气韵足,唢呐吹得浑厚绵长,外村人从此不敢小觑……“只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才能拼着命把这门八音技艺传承下去。”作为三卿古村八音表演队的“名角”之一,已过花甲之年的王先民四十年如一日,靠着一把短唢呐,传承深山林中的民俗,渴望着能有新鲜血液继承这门“老手艺”。
海南八音乐是海南省的传统民间音乐,是主要的本土器乐,因采用八大类乐器演奏而得名。八大类乐器为:弦、琴、笛、管、箫、锣、鼓、钹。一个八音表演队一般是8个人,三卿村8位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人,就这么吹吹打打走过了40多年的岁月,也积攒下近30首具有海南曲调风格的曲目。而王先民嘹亮高亢的唢呐声也穿越时光,传遍十里八乡。
作为土生土长的三卿人,王先民从小对这种技艺耳濡目染,20岁时,他开始学习唢呐技艺。八音乐源于乡间,乐手对音乐的记谱通常通过特殊符号记忆,一开始跟随前辈学习唢呐时,没有乐谱、没有教科书,王先民只能凭借反复的练习与记忆识别音调、演奏曲子。如今,王先民和这群热爱民俗乐器的乐友们,除了外出演出时,隔三差五趁农闲时也会聚在一起练练手。“每次外出表演,看到乡亲们称赞的眼神,跟着曲调轻哼的样子,就觉得全身有使不完的劲儿,这是一种肯定,是对民俗文化的传承。”王先民说。
“re re re mi re du re la do sol……”聊到八音表演,王先民拿起手中的唢呐即兴秀起一段“军坡小调”。虽然已迈入花甲之年,吹起唢呐依旧中气,脚下打着节拍,指尖灵活地在8孔之间跳跃,小调时而激越雄壮,时而悠扬缠绵,柔情四溢,让人如痴如醉。
布满岁月痕迹的海南八音表演乐器。见习记者黄朋威 摄
王先民吹的是小唢呐,除了到专门的器乐店购买铜管和铜制的喇叭口外,王先民会亲手用木竹制作锥形管,并在管上开八孔。“这样一个手工打造的小唢呐可使用三年之久,一晃眼都40年了,用坏的唢呐少说也有20个。”已经60岁的王先民拿着唢呐奔走各地进行八音表演已经40余年,这早已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但现在鲜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习这门技艺,八音队伍青黄不接。“八音表演传到我们这,已经是第三代了,大家都老了,没有几个年头可以继续为乡亲们表演。而村里的后生都纷纷走出村落,对八音表演提不起兴趣。”每当想起已有百年之久的八音传承问题时,这个老人总是满面愁容。
“八音表演作为三卿村生活情感的表现方式,已经成为三卿村生活的一部分,不能让它没落在历史的长河里,现代乐器对八音乐器的冲击,让八音文化越显弥足珍贵,我会一直吹下去,能吹多久就吹多久。”王先民虽育有两儿,但孩子们并不感兴趣,他渴望能找到一个继承人。
小小的音孔吹出的是千百年来的社会情感,民俗文化的大世界就在这些小小的音符里流淌。“单靠我们几个人的坚守,这份微薄之力远不足以让民俗文化发扬光大,它需要年轻一带的传承,薪火相传。” 老人迫切希望这这门“老手艺”能被继承,希望那些流传至今的曲目能进行整理、记谱,同时给予资金上的帮助,更换乐器守住这一份经典。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