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侵琼时随军记者拍摄的明昌塔。(资料图)
遗迹残骸无迹可寻
几经毁坏
明昌塔遭受的第一次破坏在明万历三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亥时,即1605年7月13日午夜。那晚,琼州发生7.5级大地震,震中在今海口市琼山区境内的塔市与文昌市铺前之间。史料显示,大地震导致陆地沉陷,陆沉面积达100多平方公里,当地有近百个村庄陆陷成海,民众伤亡无数。作为琼州首府的府城,也遭受到了巨大损失,当时上报朝廷的申报提到明昌塔时,写道:“明昌塔崩颓”。也有其他资料上记载到“明昌塔且斩焉如截矣”,可见,这场史无前例的大地震给明昌塔带来了巨大的创伤。在此后的三百多年间,明昌塔可能经历过修缮,但相关资料记载迄今仍然难以寻获。
明昌塔的另一次重大劫难则是发生在抗战时期,之所以招来这一次毁灭性的拆除之灾,是因为明昌塔的标志性作用。那是1939年春,日军登陆海口,并在大英山修建机场,为延长其对中国抗战的重要补给线——滇缅公路的空中打击。日军占领海南后,将原本只是临时机场的海口机场扩建为永备机场,成为其南进战略中的一个重要航空基地。与此同时,盟军飞机也对侵琼日军战略基地——大英山机场进行猛烈轰炸。1944年,抗战进入后期,日军已成为强弩之末,中美联合空军频频轰炸海口机场。高大的明昌塔因为处于机场跑道的东端,为避免其成为盟军轰炸的校准点,同时也能够一窥方圆十里内日军的动静,日军决定将该塔拆掉。另一方面,明昌塔距白沙港不过数百米,与大英山机场相距也不过千余米。自然而然,这座塔成了盟军飞机袭击大英山机场的重要标志。种种原因让日军下决心派兵强行拆塔。然而,当拆到第四层,日军发现塔肚内蜷缩着两条大蟒蛇,惊惧之余,也因为迷信认为是神灵不喜,于是只好放弃,匆忙撤走,宝塔残留半截。
日本投降后,残存的塔体没有修复,半截明昌塔一直保存到1958年大跃进时期,当地群众拆塔取砖建猪舍,发现塔基有铜鼎一尊,残碑一块。在现今的海口市国兴派出所旁,有一处重修的“大悲阁”,阁中陈列有少许明昌塔的相关图片和史料,在下洋社区附近居住了十多年的居民王燕玲的带领下,记者在大悲阁见到了明昌塔基的残碑,碑上所镌“臣许子伟稽首敬祝”字样清晰可见。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