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中国经济加速转型发展,中国社会处于向现代化社会大转型、大变革的历史进程,社会结构、社会分层、社会流动出现新态势,社会矛盾、社会价值、社会心态呈现新特征。传统治理理念、方式失效,治理能力已不适应现代化国家的要求。
直面乡村治理五大短板
短板一:农村空心化与乡村参与
乡村人口从2005年的近7.5亿减少为2014年的约6.2亿,农村空心化趋势日益明显。
村里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等“三留守”群体参与意愿与能力有限,导致乡村治理主体缺失,村民参与村级公共事务乏力。
部分乡村甚至连村两委换届选举都缺乏合适人选,班子成员老龄化日益严重,只能勉强扮演“维持者”的角色。
短板二:土地分利化与乡村廉洁
农村土地资源成为“香饽饽”,也成为“蝇贪”高发地带。
一些农村村级权力尤其是村主任和支部书记缺乏有效监督,在频繁的土地流转或者征用过程中以权谋私。
部分村庄凭借集体土地收益积累了大量的集体资金和物业资产,同样缺少有效监督,“小官大贪”突出。
短板三:村级黑恶化与乡村稳定
与“小官大贪”相交织,村级权力灰色化甚至黑恶化有所抬头,一些地方村霸问题较突出。
他们利用宗族恶势力或黑社会流氓,干扰村级换届选举,侵占村级集体资产,欺压农民群众。
一些村霸还渗透村干部队伍,侵蚀农村基层政权。
短板四:维权信访化与乡村法治
农村法律服务比较缺乏,农民缺少有效的维权方式,更多地采取信访而非法律途径来表达诉求和维护权益,“信访不信法”。
短板五:文化多元化与乡村风气
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加,农村社会文化风气呈现多元化,但在部分地区并没有带来农村精神财富的有效积累,反而使一些不良社会风气有所抬头。
不赡养老人的不孝之风,大操大办的人情之风,建庙问神的迷信之风,执迷不悟的赌博之风等,与农村原本的勤俭家风、朴实民风和文明乡风格格不入。
“微创新”多元探索乡村善治
为回应农村空心化带来的村民参与难题,一些地方尝试将乡村治理重心下移,在行政村以下寻找乡村治理的微单元,提升乡村治理的参与力。如理事会、议事会、政经分离模式。
针对各地屡屡出现“小官大贪”“村霸”等问题,一些地方采取诸多措施来加强农民的监督权、管理权和决策权,以“权利制约权力”,从而规范微权力,保障乡村治理的廉洁力。如监委会模式。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