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伍立杨深情怀念台湾文学家余光中先生——“乡愁”不老 风范永存
伍立杨收藏的余光中书籍。
1995年,伍立杨在北京与余光中初次相逢。
12月14日,台湾文学家、著名诗人余光中病逝。梁实秋称他为“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他著有代表作《乡愁》《白玉苦瓜》《听听那冷雨》等,在当代文坛回音强劲,他“试验中国文字的速度、密度和弹性”,毕生致力于“在中国文字的风火炉中,炼出一颗丹来”。
在诗歌《欢呼哈雷》中,余光中先生曾写道:“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 而当他逝去的消息传来后,在海峡两岸诗人文友的心中,荡起一片怀念的“乡愁”。对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笔墨往来的著名作家伍立杨先生而言更是有所感怀。
曾任海南省作协副主席、现任四川省作协副主席的伍立杨,12月16日接受了海南日报记者的电话采访,他与海峡对岸的余光中先生,曾有多年的交集,两岸文人的相互激赏,成就过一段文字相交的深情怀念。
余先生文体缤纷络绎
“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这是余光中著写的《听听那冷雨》中的文字。
而在这样凄冷的雨天,听闻余光中先生逝世的消息,伍立杨在微信朋友圈悼念余光中:“学界于今伤巨子,名山自古有遗书”。
“在上世纪诗歌繁华的九十年代,余光中的诗是一流的,散文有些争议,有人评价‘虽华章泉涌,还未成禅’。”而当时还在北京工作的伍立杨,却对余光中激赏有加,“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余光中。”
“余光中在大陆为众人所知,最早是因为时任《星星》诗刊编辑的诗人流沙河的推介。”伍立杨介绍。
流沙河写就的诗歌《就是那一只蟋蟀》,就是受到余光中在信上所写的“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那是在四川乡下听到的那只”,而大家也从这首诗进一步认识了台湾“Y先生”。
伍立杨说道,早前就关注到这位海峡对岸的诗人,“当时正是打倒‘四人帮’之后,初读余先生之散文诗歌文本,若久居繁杂的都市中,突然进入到一片空气清新的山林间,忽闻鸟语花香。幽幽花香,令人浊气顿消,那是一种惊艳的感觉。”
日后,伍立杨开始潜心研究余光中先生的作品,对余光中先生的文体印象尤其深刻。他在一篇评论余光中先生的文章中写道:“全新的言语铸就全新的文体,而在词汇、藻思与文体之间,则是全新的句法。余光中是大诗人,他的文章句法,却恰到好处地化用了诗的韵律,重重叠叠的叠字句,方块字的形象性和平仄性,融化在蛇行明灭的句法中,造成一个复合多义的整体,此种句法略似战术上的‘三层火网,子母连体,上下掩护,内外策应’,又略似书法上的‘长波郁拂,微势缥缈、纤波浓点、错落其间’。”他认为,余光中的文章、句法立体感、层次感强,横看成岭侧成峰。
从《名作欣赏》开始,伍立杨发表了五六篇关于余光中诗文的评论,并以信件的方式,和海峡那边的余光中探讨。
“余光中先生的随笔、文论、散文等诸文类,灿若天文之布曜,缤纷络绎,纷华璀璨,揉以炉火纯青的比喻,逼人心眼妙趣、妙语、妙解,使我们不禁为这种全然是自家面目的文体欣然而醉。” 伍立杨说。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