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分类 强制分类
处理生活垃圾,上海有办法
早在2000年,我国就公布了首批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名单,北京、上海、杭州等成为首批试点的8个城市。然而试点10年后,有调查显示,几乎所有的城市垃圾分类工作大多是停留在宣传阶段。此后,多地开始尝试通过地方立法来推动垃圾分类,制定垃圾管理类的规章制度,但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上海市的生活垃圾分类历经多轮探索实践。近年来,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上海市进一步加强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和强制分类,取得了较好效果。近日,本报记者随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组赴沪走访调研,近距离感受到当地致力于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决心与成效。
上海市徐汇区梅陇三村住宅小区居民将生活垃圾准确投放后,可以获得“绿色账户”奖励积分。光明日报记者 张蕾摄/光明图片
用“绿色账户”为环保行为加分
为鼓励市民主动、准确参与日常生活垃圾分类,提高分类实效,上海市创建了“绿色账户”这一有效机制。
所谓“绿色账户”,是指通过积分兑换鼓励居民自主分类,实现“分类可积分,积分可兑换,兑换可获益”。据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局长陆月星介绍,在注重正面激励的基础上,各区还结合实际,探索、建立起“居民自治”“居委会牵头推进”“物业履职”“定时定点”等源头分类的“上海模式”。
静安区桂花园小区,居民总户数157户。2014年6月,小区正式启动垃圾分类“绿色账户”。实施一年后,垃圾分类参与率就达到95.5%,绿色账户积分活动参与率达到91.3%。
小区居民盛阿姨作为楼组长,负责牵头垃圾分类工作。“刚推行时遇到不少阻力,一些居民嫌烦嫌脏,不理解为啥交了物业费还要办‘绿色账户’分类垃圾,那不是物业的事情嘛……”
对此,盛阿姨并不着急,她有个分三步走的“百日计划”。
第一个月,先让居民知道垃圾分类和“绿色账户”可刷卡积分。第二个月,在小区醒目处张贴一张巨大的积分榜:参与垃圾分类和获得“绿色账户”积分的家庭打红色五角星;没有参与的家庭打蓝色五角星;家中有志愿者和积极分子,则打两颗红色五角星。第三个月开始搞垃圾定时定点投放。每天早晚六点至九点开放垃圾箱,中午关闭,并安排志愿者劝导未按规定时间投放的居民。
“推进垃圾分类是场持久战,贵在坚持。”不过,盛阿姨也强调,“今后还是要重点培养环保意识,将‘绿色账户’看成环保档案,为自己的环保行为加分。”
桂花园小区仅是上海市推进垃圾分类涌现的一个典型。如今,“绿色账户”已成为垃圾分类“上海模式”的重要载体。来自市政部门的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10月底,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约500万户家庭,约占总数的2/3,其中“绿色账户”覆盖近400万户。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